:::

焦點新聞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主體大樓躍出地平線
楊泮池校長:採用團隊醫療模式建立屬於華人的癌症「特色醫療」

更新日期:104年10月15日

圖1:楊校長認為,臺大癌醫要成為頂尖的癌症治療研究中心,最重要關鍵在於人,就是癌症病人與家屬及相關醫療團隊。圖2:與會者們在永齡生醫工程館前合影。圖3:Professor Swanton與臺大癌醫院長鄭安理在論壇中進行意見交流。圖4:Professor Swanton勉勵在場的年輕研究者們保持熱情、莫忘初衷。圖5:同時具有臨床醫學與生物統計專長的專家吳昌俊。圖6:領導美國「iRepertoire」團隊的專家韓健,以先進的科技概念去分析各式腫瘤成因。圖7:目前服務於美國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教授顧泉。圖8:論壇進行的小型會議,有助於醫療團隊間的深度溝通。

楊校長認為,臺大癌醫要成為頂尖的癌症治療研究中心,最重要關鍵在於人,就是癌症病人與家屬及相關醫療團隊。

與會者們在永齡生醫工程館前合影。

Professor Swanton與臺大癌醫院長鄭安理在論壇中進行意見交流。

Professor Swanton勉勵在場的年輕研究者們保持熱情、莫忘初衷。

同時具有臨床醫學與生物統計專長的專家吳昌俊。

領導美國「iRepertoire」團隊的專家韓健,以先進的科技概念去分析各式腫瘤成因。

目前服務於美國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教授顧泉。

論壇進行的小型會議,有助於醫療團隊間的深度溝通。

眾所矚目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簡稱臺大癌醫)主體大樓的建築結構,今年正式躍出地平線,為癌醫整體計畫樹立新的里程碑。臺大癌醫除了硬體設施外,更需要具備使命與理念的藍圖,使臺大醫療體系和臺灣大學相互整合,向世界一流的醫療機構邁進。為此,臺大癌醫專訪臺大校長楊泮池,請他分享對臺大癌醫的願景藍圖。

楊校長認為,臺大癌醫要成為頂尖的癌症治療研究中心,最重要關鍵在於人,就是癌症病人與家屬及相關醫療團隊。

對於癌症病人與家屬,臺大癌醫除了世界共通的癌症外,更要針對華人特有的癌症投入研究治療,建立屬於華人的癌症的「特色醫療」。楊校長解釋,由於族群體質與環境不同,所以華人盛行癌症與白種人亦有不同,在癌症診斷與預防上的作法也有差異,像是歐美各國不會把華人好發的肝癌設定為優先與主要研究方向,而是將研究心力放在白種人好發的癌症。

就醫療團隊而言,臺大癌醫將採用「團隊醫療模式」,針對疾病組成整合型團隊,像是肺癌團隊、頭頸癌團隊等等。楊校長說明,臺大癌醫不是要取代臺大醫院原有的腫瘤治療部門。他接著解釋,臺大醫院各分院都有各自的專業使命,臺大癌醫的創立目的,是要在團隊運作之下,有效調度臺大醫療體系中的專業人才,整合出世界頂級的癌症照護團隊。如此一來,臺大醫院在有限的空間中,可以更致力於發展各項醫療專業。

楊校長期盼,臺大癌醫除了要和醫學院在研究與教學上保持緊密的連結外,因為地利之便,更要與校總區其他相關院系在器材研發、人才訓練上尋找更多的合作空間。他也願意擔任「橋樑」的角色,利用各種機會讓全校師生認識臺大癌醫,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臺大癌醫的籌備團隊。

「對我來說,願景藍圖中最重要的是『人』。」楊校長再次強調,未來不只是將臺大癌醫與臺大其他的分院留在臺大醫療體系內,更重要的是,臺大醫療體系可以提供寬廣的發揮空間,吸引臺大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加入其中。楊校長相信,臺大癌醫必定可以成為華人世界頂尖的癌症醫學與研究中心,更有助於臺大醫療體系的整體提昇和長遠發展。

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認為,有效調度臺大醫療體系中的專業人才,並且吸引各方優秀人士加入,將使臺大癌醫整合出世界頂級的癌症照護團隊。

莫忘初衷 集思廣益-永齡講座論壇紀要

第一屆永齡講座論壇講座在7月11日於永齡生醫工程館盛大招開。本次講座包含了目前癌症研究的熱門領域,像是tumor heterogeneity, immunotherapy,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以及bioinformatics,所邀集到的講者也都是國際癌症研究的權威專家。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在開場致詞中介紹了本次論壇的四大主題,分別是 tumor heterogeneity, mutation load, neoantigen 以及 immune repertoire ,鄭安理也期許臺大癌醫未來能成為全球癌症醫學研究重鎮。臺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楊志新,則介紹了臺大醫院在癌症方面的臨床試驗與各項成果。

幾位外賓的演講更是引起了全場的注目,首先,來自倫敦大學學院附屬醫院的Professor Swanton說明了發現 tumor heterogeneity 的過程及其對於腫瘤治療上的影響,他也以自身的研究經歷勉勵現場的年輕研究者莫忘初衷。臺大腫瘤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徐志宏以與會者的角度觀察,Swanton在治學上求精不求多,求深未必求廣,以up-to-date的研究方法努力往深處鑽研,同時也嘗試回答各種基本的科學問題。「Swanton這種近乎『愚公移山』的研究精神,正是我們應該見賢思齊之處。」

本次論壇也特別邀請到兩位出身於臺大醫學系,目前在美國發展與深造的癌症醫學專家,分別是服務於波士頓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顧泉教授以及來自德州大學的生物統計專家吳昌俊醫師。兩位專家分別在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以及 MD Anderson 的癌症基因次世代定序分析計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臺大醫學院檢驗醫學科教授周文堅聽完了他們的發表後認為,他們在國外的經驗都將對臺灣的癌症基因定序研究產生重要貢獻,尤其是吳昌俊結合臨床醫師與生物統計的專長,是大數據時代中我國亟需的人才。

目前在美國從事生物科技的開發的專家韓健博士,在論壇中介紹了由他所領導的「iRepertoire」。他以先進的科技概念去分析各種免疫疾病與惡性腫瘤的淋巴細胞immune diversity的全貌,有助於聽眾了解這些疾病的致病機轉與治療方式。

本次論壇與會者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韓博士雖然來自產業界,但是演講仍具學者風範,內容由淺入深,配上許多生動的報告及資料,讓免疫門外漢也能頓時理解免疫系統對癌症治療的重要性。」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總醫師吳庭輝被幾位講者的熱請給深深感動,他在會後表示, Professor Swanton及韓健博士在小組會議時簡短說明他們的人生際遇,透露對於科學的執著熱情是走到今日的動力。他們都熱愛自身的工作,每一刻都享受科學帶來的啟發與美好,即使數度受挫,心中的信念仍可引領他們迎向曙光。」吳庭輝認為,在資訊爆量、知識與資料相對容易取得的今日,研究者往往會迷失在海量的數據之中,甚至會因此淡忘從事科學研究的初衷,而講者們能莫忘初衷、一直保持著對醫學的熱情,或許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周文堅說明,本次論壇有一些特色安排。第一,演講內容是圍繞著相關主題安排。包含免疫腫瘤學、次世代定序與生物資訊的分析。這些主題不僅環環相扣,更是目前腫瘤醫學的熱門領域;第二,國外講者(包括兩位校友)與臺大醫院在本次論壇前已有相當的認識,所以這次研討會可更增進彼此的合作;第三,除了正式的演講,主辦單位也安排很多小型會議,有助於醫療團隊間的深度討論。

「這次的永齡講座論壇只是一個開始,主辦單位鼓勵各個腫瘤研究團隊積極地和國際先端學者們接洽,只要是可以促成彼此間的了解與合作,都可以藉由這樣的名義聘請他們來臺訪問。」周文堅肯定主辦單位所的用心,他盼望永齡講座論壇可以成為溝通國內外腫瘤醫學研究的一座橋樑,持續為全球癌症醫學研究做出貢獻。

九十九分的努力加上一點點幸運

第一屆永齡講座論壇在7月11日於永齡生醫工程館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方的腫瘤醫學專家們齊聚一堂,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與學術心得。其中,來自倫敦大學、研究成果豐碩卻尚未滿50歲的年輕學者Professor Charles Swanton讓與會醫師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臺大醫學院檢驗醫學科教授周文堅認為,Swanton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以年輕學者之姿完成精密且具貢獻的研究。周文堅說明,Swanton以次世代定序的方法,配合複雜的生物資訊分析,提出腫瘤多樣化的證據,「有些腫瘤在很早期即有各式各樣的突變產生,有些則是在比較晚期才有多項突變的產生,這些差異和腫瘤的成因,對臨床治療效果可說是影響重大。」

臺大腫瘤醫學研究所副教授徐志宏表示,他幾年前曾在醫學期刊上看過Swanton團隊所發表的論文,他看完後心中很納悶:一個只用四個病人、多處腫瘤及腫瘤不同部位進行DNA次代定序的文章、在結論部分似乎有些「想當然而」的論文,為什麼會得到期刊編輯的青睞?但本次論壇親自與Swanton討論後,他對Swanton原有的「好奇」和「疑惑」,逐漸被「佩服」所取代。「Swanton談起他的訓練過程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一點點的幸運』,由此我認為他在研究上的成功沒有僥倖,是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走過。」

Swanton在演講中提到他並不鼓勵大量閱讀時,逗得全場一陣莞爾。Swanton提醒聽眾「盡信書,不如無書」,他強調科學的重點在於思辨,仔細地思考問題本質、向問題的核心鑽研,遠比不斷地或盲目地吸收知識更為重要。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