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x 史丹佛設計學院-Designing Your Life

更新日期:107年1月24日

圖1:2018 臺大設計思考論壇圖2:工管系余峻瑜教授分享對於設計思考教學規模化的看法圖3:分區時間讓參與者能與講者近距離深度互動圖4:與會講者鼓勵不該僅停留在思考,更要付諸行動

2018 臺大設計思考論壇

工管系余峻瑜教授分享對於設計思考教學規模化的看法

分區時間讓參與者能與講者近距離深度互動

與會講者鼓勵不該僅停留在思考,更要付諸行動

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NTU) 自 2015 年設立後,持續以設計思考為核心概念展開不同課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成為臺灣在設計思考領域的指標性單位,設計思考也成為近幾年來持續被討論的話題。然而,熱潮背後有著不同程度的憂心,一來憂心東西方的學習型態差異有沒有在設計思考教學中做有效調整,二來也憂心設計思考對於教育的長遠影響是否如預期般美好。對此,臺大創新設計學院邀請了有實地參與史丹佛設計學院 (Stanford d.school) 課程的 Stanford 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與曾赴Stanford d.school 創新大師班取經、目前正於學院教授設計思考的臺大教授們一同交流探討設計思考教育的迷思,並釐清教學、企業創新所需注重的地方。

一場沒有頭銜的論壇

基於設計思考精神 (每個人都是在持續學習的學習者),以及為了建立一個讓與會講者與報名聽眾都更能暢所欲言、交流提問的氛圍,在論壇的最開始,主持人即宣布這是一場暫時將頭銜收起來的論壇。因此不論是醫師或教授,在論壇裡都是彼此交流的學習者。為了落實這個要點,本次論壇從名牌設計開始,就把所有與會者的頭銜拿掉,並且名字留白,讓每位與會者自己填上暱稱。講者在自我介紹時,也不提起自己的頭銜。

沒有頭銜之外,為了讓交流更加的零距離,本次的論壇設計也有別傳統論壇以講者在講臺上講完整場論壇,而是用分區對談的形式進行。論壇主要分為兩大區,包含企業創新以及教育創新。在每個分區中,每位講者皆以個人獨特的方式近距離地與參與者互動。舉例而言,有講者是以開放問答的方式,而有講者則直接當場帶迷你版設計思考工作坊來進行議題探討。不論何種形式,在分區的設計下,參與者能與講者能夠近距離的深度互動。

設計思考的多個層次

設計思考是一套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從同理終端使用者開始,展開到各個利害關係人,藉由深入探索需求觸發創新的火花。然而,若僅停留在使用者的探索,則僅會停留在設計思考的第一層次。本次論壇講者們分享了如何用設計思考在企業創新上發展更深層次。

除了人的需求性 (human desirability) 之外,技術上 (technology feasibility) 以及商業上 (business viability) 的可行性也是必須有所兼顧的。過去臺灣產業發展以資本密集來帶動產業發展,並推動科技發展的前進,但往往或忽略人的需求性;如今設計思考以人為本的概念盛行之時,科技端反而常會被忽略。與此同時,商業模式的創新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也是產業發展需要更多著墨的。如何在這三點找到交集,是深度設計思考不可忽略,也是企業創新不可或缺的。

教學規模化: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

在設計思考教學上,專案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是相當核心的重點。然而,因為是專案導向式課程,課程規模化成為一個挑戰。以臺大本身為例,在供給端因為場地與師資有限,每學期至多能同時開設四門設計思考課,約有一百位左右的學生能修課;然而需求端的部分,每年申請修課的人數遠遠超過供給量。即使只有百分之十的臺大學生申請,也代表每學期要同時開設十七門課,這在傳統的框架下幾乎不可能。也因此,當有與會者詢問到如何讓設計思考教學規模化時,數位化的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 (MOOCs) 則成為討論焦點。但數位課程有其界線,舉例而言,教導同理需要很多的感官刺激以及來自他人的回饋,這樣的回饋機制該如何在數位課程中做到? 又或者實作原型時,該如何有效藉由數位課程來指導學習者? 目前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正積極開發,期望在未來能克服這些困難,製作出讓學習者能有效學習設計思考的數位課程。

將設計思考深植思維的每個角落:設計人生 (Designing Your Life)

過去許多人談到設計思考時,多半會想到運用在產品設計 (product design)、服務設計 (service design),以及近年來相當熱門的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然而,設計思考的運用可以更為廣泛,甚至運用到設計人生 (Life Design)。多位講者在論壇中皆分享到過去於史丹佛學習時參加設計人生課程 (Designing Your Life) 的經驗。在設計人生課程中,藉由設計思考來自我探索,並為自己收斂出人生觀、工作觀,以及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接著針對這些面向進行創意發想,大膽想像不同的人生來突破既有框架。最後,實踐這些想法並不斷測試、迭代與優化。設計人生除了能為個人打造全新生命藍圖,有效解決學生對人生感到迷惘、沒有勇氣嘗試新挑戰等問題外,也是將設計思考深植思維的每個角落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果能在人生的每個片刻都運用到設計思考的核心精髓,那麼不論在任何專案上要運用設計思考都將能更加得心應手。臺大物理系朱士維教授亦與 Stanford Life Design Lab 講師連上線,目前已與團隊著手規劃符合臺灣脈絡的設計人生工作坊與課程,並籌劃相關社群。期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讓更多臺大學生藉由設計人生系列課程學習設計思考並突破人生框架。

以行動作將改變化為現實

在論壇的尾聲,多位講者鼓勵與會的所有人,不該僅停留在思考,更要付諸行動。很多時候,拿起便利貼開始討論就會帶來許多不一樣的改變發生。將想法寫下的同時能釐清自己的思考,亦能將想法轉化成可以討論的資料,並進一步將資料轉化為真實影響力。過去半年臺大創新設計學院的團隊籌辦青年迴響計畫,以設計思考作為基底發展出的行動架構,即是在鼓勵新世代的青年,能夠跳脫課程的時間、空間和資源的限制,在真實世界裡碰撞,以行動將改變化為現實。未來,期許更多設計思考家能夠聚集在一起,發揮設計思考的精神,並實際採取行動,一同打造更好的世界。

文/ 李俊廷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