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李羅權院士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

更新日期:107年3月5日

圖1:李羅權院士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

李羅權院士獲選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海外院士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於本(2)月7日公布2018年新科院士,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李羅權院士獲選為該院海外院士,以表彰其對太空物理的諸多創新貢獻,以及對福爾摩沙衛星計畫的領導與推動。

李羅權院士為國際知名科學家及科技管理者。其專長領域為太空物理學,並對無線電通訊、太空物理、太空天氣預報及大氣物理領域皆有深遠的影響。如他曾在無線電波強散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這種散射由等離子體湍流造成,有產生電波強度閃爍、波束角度變大和脈衝拖尾等現象。李院士發展的非微擾的強散射理論,已於不同科學領域廣泛應用,包含無線電波、雷射光束傳輸及地震波散射。

李教授在1979年提出了電子迴旋雷射理論,成功解釋從地球、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發射出的強烈無線電波。這個電子迴旋雷射理論,可以應用到Ka-band無線電波的產生。李院士於1992年首次成功模擬日珥的動態形成過程,顯示出日珥物質是由熱不穩定性引發的虹吸作用所形成。增進人類對日珥等基礎太陽物理現象、地磁活動及太空天氣預報的認識。

在擔任臺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及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期間,李院士帶領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成功推動福爾摩沙二號及三號衛星計畫。福爾摩沙二號衛星在2004年5月20日發射,它可以提供遙測資料,並且是第一個觀測大氣層高空向上閃電(包括紅色精靈、藍色噴流、淘氣精靈和巨大噴流)的衛星。2003年,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科學團隊,在大氣層中發現了巨大噴流。觀測到的巨大噴流位於雷雲層的頂端及電離層之間(約16公里至90公里處),建立了從雲層直達電離層的連通光路。此項觀測證實1925年由諾貝爾獎得主C.T.R. Wilson所提出的大氣電流理論。

福爾摩沙三號衛星是由臺灣跟美國合作的6顆衛星星系所組成,2006年發射並執行GPS電波掩星觀測任務,收集大氣資料用以改善世界各地的氣象預報能力,有來自81國家的3000多位科學家,註冊使用衛星資料。

李院士曾獲諸多學術榮譽,如錢德拉塞卡電漿物理學獎、傅爾布萊特傑出學者講座、總統科學獎、中央研究院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宇宙航行學院院士、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等榮譽。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為工程領域中最高榮譽之一,以表彰在工程學之研究、實作與教育上有卓越貢獻之學者。該院今年選出83位國內院士及16位海外院士,其中學界與工業界人數約各占一半。截至目前,該院共有2,293名院士,以及262位海外院士。

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s://www.nae.edu/178117.aspx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