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慶祝臺灣大學創校 86 年校慶

更新日期:103年11月19日

圖1:楊泮池校長致詞

楊泮池校長致詞

11 月 15 日 (星期六) 上午 9 時在校總區綜合體育館舉行創校 86 年校慶慶祝大會,會中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並表揚 9 位傑出校友及頒發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同時頒授優秀青年證書、書卷獎證書。

楊泮池校長對全體師生及各界貴賓表示,臺大力求卓越、邁向頂尖,表現傑出,但這一年來臺灣社會連續發生多起嚴重問題,我們應該以積極正面的能量即誠信、責任、關懷作為立身行事準則。(致詞全文如下)

獲頒名譽博士學位尹衍樑董事長致詞時表示,進臺大兩年所花的時間,所花的代價,得到億萬倍的收穫;對於土木系、財金所、管院,抱著很大感恩的心。榮獲此項榮譽深深覺得受之有愧,只有更加努力、更加報效社會來報答母校的栽培之恩。

今年獲頒名譽博士學位者為楊振寧先生與尹衍樑先生。

楊振寧先生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重物理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影響深遠,並於 1957年因宇稱守恆律的推翻而獲頒諾貝爾物理獎。楊先生對宇稱守恆律的透徹研究,以及「Yang-Mills 規範場論」和「Yang-Baxter 方程式」的提出都開啟了物理和數學的歷史新頁,對人類文明貢獻極巨。

尹衍樑先生致力於預鑄整合系統及耐震工程技術之研發應用,對土木與建築高科技之貢獻卓著。尹先生並以卓越之企業管理專才,領導潤泰集團由傳統紡織業拓展為涵蓋營建、零售、人壽保險、生技、綠能、醫療等多領域之跨國企業,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深受國際肯定與推崇。今年本校授予楊振寧教授與尹衍樑總裁名譽博士學位,即在表彰渠等卓越的成就與貢獻。

為表揚本校校友對本校及社會有傑出貢獻之人士,本年度經遴選委員會審查,榮獲傑出校友殊榮者共有 9 位,分別為人文藝術類:白先勇學長 (外文系)、張照堂學長 (土木系) ;學術類:黎念之學長 (化學系)、馬佐平學長 (電機系)、洪明奇學長 (化學系)、姚鴻澤學長 (數學系);工商類:胡定華學長 (電機系)、駱錦明學長 (經濟系) ;社會服務類;陳錦煌學長 (醫學系)。傑出校友於校慶典禮公開接受表揚,並得受邀擔任本校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主講人,與學弟妹分享其專業領域及奮鬥過程。

在頒發各式學生獎項證書活動中,今年特別頒發「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予致力公益、關懷社會的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古登儒同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郭家佑同學、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李芳盈同學;及頒發臺大優秀青年證書與書卷獎,獎勵臺大學子優良的品德與各項優異學習成果。

除了隆重且新穎的校慶大會,本校各單位亦舉辦內容多元豐富的藝文展演及慶祝活動,如:校史館「年輪:臺大實驗林的故事」及其與臺大出版中心合辦「星夜校史館」、「校慶月,收藏校園回憶 ── 臺大出版中心校史館書店開幕同慶」、圖書館「思想貓的文學書房—桂文亞女士手稿資料展」、出版中心「「臺灣研究先行者」系列講座」、臺大學生會、藝文中心以及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共同舉辦「臺大好日子 ── 臺灣大學創校 86 年校慶特別活動,晚安,臺大!」系列活動,內容包含螢光派對、彩繪臺大、校慶音樂晚會 ── 聽見臺灣之聲、學生會【看見繽紛臺大】臺大微電影等精彩活動,一同對臺大說生日快樂!

此外,臺大各學院系所、學生社團、教職員工亦推出多項慶祝活動,內容包含各領域學術論壇、藝術講座、海外教育展、校園定時導覽,以及知性參觀導覽活動,歡迎各界蒞臨,共襄盛舉分享喜悅,活動詳情請參閱臺灣大學首頁創校86年校慶活動特區

楊泮池校長:以誠信 責任 關懷 正面能量奉獻

楊泮池校長致詞

楊泮池校長致詞
圖片來源:秘書室

各位貴賓、各位校友、各位老師、各位同仁、各位同學:大家好 !

今天是本校創校八十六週年校慶,在這裏首先要對遠從世界各地趕來共襄盛舉的學長、學姊、以及諸位嘉賓表達熱烈歡迎之意;其次也要藉這個機會向在校服務的師長、同仁致上由衷的敬意;而對同學們熱心的參與和服務,也在此表示個人的感謝,謝謝你們對本校的關心與祝福。

臺大從傅斯年校長提出「奉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以來,奉獻個人之知識和能力於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便成了臺大人的核心價值。而近幾年來,臺大力求卓越、邁向頂尖,表現傑出,這些成就當然值得我們欣慰。但這一年多來我們的社會連續發生多起嚴重的問題,所以今天想藉這個機會,提出我們每個人都該牢記在心裡的立身行事準則,那就是:誠信、責任、關懷。

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修為。誠信的對象不只是別人,更是對自己,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如果不能誠信,對社會的危害可能更為嚴重。

責任,以誠信立身之後,想成為一個有為的人便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責任感是驅使我們做出貢獻的最大動力,責任感也使我們生命變得更有價值、更為燦爛。有了責任感,才能從完成小我,然後成就大我。

關懷,如果說責任感可以推動剛強的實踐力,那麼關懷的心更可使這剛強的實踐變得溫暖而美麗。責任感的背後是顆關懷的心,而關懷心更能激發出責任感。

日前以色列的友人分享以色列對教育的理念,他們的年輕人從小就開始走遍以色列各個角落,親身經驗這塊土地上的一切,這讓他們自然而然愛護自己生長的土地家園,願意為它付出關心與行動。因為社會公義和道德良心的堅持,需要他們對土地有愛,否則當他們進入社會工作之後,很容易淹沒在商業利益與世俗權利的洪流當中。我們社會當前最需要的,是充滿積極的正向能量,希望所有臺大人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能推己及人,讓每一個人都能以誠信律己、以責任做事、以關懷待人。如此,一個祥和、溫暖,有活力、有效率,並可充分信賴的社會、國家便指日可待——也才能使臺大人「奉獻於宇宙」的核心價值以及追求卓越的目標顯得更有意義。

今年,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楊振寧先生及尹衍樑先生;傑出校友獎給白先勇、張照堂、黎念之、馬佐平、洪明奇、姚鴻澤、胡定華、駱錦明、陳錦煌等九位先生。本人謹代表臺大向二位名譽博士以及諸位傑出校友們在人文藝術、學術、工商業和社會服務各方面的傲人表現,致上最高的敬意。

另外,也頒發「社會奉獻特別獎」給古登儒、郭家佑、李芳盈三位同學。您們的成就與貢獻正是臺大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精神表現。

最後,讓我們大家一起誠摯的祝福母校校運昌隆,並祝賀臺大生日快樂,也敬祝各位貴賓、各位師長、各位同學身體健康、事事如意,謝謝大家!

國立臺灣大學2014名譽博士傳奇物理大師 楊振寧

傳奇物理大師 楊振寧

傳奇物理大師 楊振寧
圖片來源:秘書室

楊振寧教授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取得該校碩士學位, 1945年考取公費留學赴美,194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隨後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66年起,長期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並主持該校的理論物理研究所。

楊振寧教授在粒子物理、統計物理、凝態物理以及量子場論等多重物理領域,皆完成極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1954年楊教授與密爾斯(Robert Mills)教授在建構出具有非阿貝爾規範對稱的量子場論,現今稱為「楊–密規範理論」。該理論成為二十世紀粒子物理的最高成就「標準模型」之重要研究基礎。

1956年與李政道教授合作,首次提出宇稱守恆在弱交互作用中不成立的可能性,突破當時物理研究的自然定律、震驚全球學術界。使得兩人於1957年獲頒諾貝爾物理獎。

1962年楊教授提出「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澄清了超流與超導現象的本質。1967年,楊教授提出了一個現今被稱為「楊–貝克司特(Yang-Baxter)方程式」,解決了著名的一維量子多體統計力學問題。這項成就,扮演著人類物理領域可積系統的關鍵角色。

除了輝煌的研究成果,楊教授亦獲邀全球多所研究機構的重要職務。1958年楊振寧教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94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其傑出的科研成就引領現代物理研究往前邁進。

楊振寧教授畢生累積的傑出研究成果不計其數,著實影響了好幾代的物理學家,《Physics Teacher》期刊曾將他列為歷史上最頂尖的十八位物理學家之一,堪稱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物理界傳奇人物。

國立臺灣大學名譽博士 『東方諾貝爾獎 創始者』尹衍樑

『東方諾貝爾獎 創始者』尹衍樑

『東方諾貝爾獎 創始者』尹衍樑
圖片來源:秘書室

尹衍樑總裁1973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1983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碩士、1988年取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尹衍樑總裁自1975年接掌潤泰集團以來,在其卓越的領導下,集團版圖由原本的紡織業不斷擴展,至今已涵蓋紡織、營建、量販、金融保險、生技醫療、環保及國際貿易等七大產業,規模成長數千倍,樹立傳統產業成功轉型為多元化集團之企業典範。

人文與企業管理的學歷背景並沒有限制尹總裁的學習與發展,尹總裁在興趣與責任的驅使下,三十餘年來對營建產業技術鑽研樂此不疲,其個人專利累積至今已達434件,當中包含多螺箍、預鑄格子版及預鑄隔震層等發明,已對營建產業科技之突破與創新產生重大影響,尹總裁也因此在2004年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推選為會士;2008年獲選為俄羅斯國際工程學院院士及並被該院授予第八面「工程之光」榮譽勛章;2010年獲國際土木專業領域最具代表性組織-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頒贈產業研發成就獎。

本諸「潤澤社會、泰安民生」的精神,尹總裁以其經營企業所獲資源,長期投注於公益及教育事業,先後設立財團法人紀念尹珣若先生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尹書田紀念醫院、光華教育基金會等,並捐資支持兩岸多所大學之軟硬體建設與發展。此外,尹總裁十分敬仰諾貝爾獎對人類文明發展所產生的鉅大影響,在2012年設立全球性學術獎項-唐獎,設置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等諾貝爾獎未及涵蓋的四大獎項,延續諾貝爾獎的精神,鼓勵讓世界變的更好及有利於地球與人類的創新發展與貢獻。

尹總裁為潤泰集團總裁、潤泰集團營建事業群研發長、技術長暨總工程師、臺灣大學土木系暨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不僅在企業經營與應用科技發明之成就斐然,其長期對社會公益、教育事業的投入與支持也廣受推崇,乃全球華人引以為傲的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奇才』白先勇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奇才』白先勇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奇才』白先勇
圖片來源:秘書室

白先勇教授,1961年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1965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而後,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中國語言與文學。

白教授在學生時代即展現了文學創作才華與推廣的熱情,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影響臺灣文壇甚鉅。並以其豐沛的創作能量,完成《臺北人》、《孽子》等 … 膾炙人口的著作。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與舞台劇,並譯成多種外語,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遊園驚夢》等。

眾所周知,崑曲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教授懷抱對崑曲的熱愛以及使命感,創作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等崑曲作品,在世界巡迴公演,佳評如潮,為崑曲藝術之傳承與發揚創造新生命。

數十年來,白先勇教授對文化藝術深情且執著的態度,《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正為最佳詮釋。融合東西方文學的創作成就,以及振興、開創崑曲藝術新風華,使其成為人文藝術類的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藝術類傑出校友『臺灣現代攝影先驅』張照堂

『臺灣現代攝影先驅』張照堂

『臺灣現代攝影先驅』張照堂
圖片來源:秘書室

張照堂教授,196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張教授就讀臺大期間,受到當代哲學藝術思潮的啟發,展開了人生接續數十載的影像創作歷程。憑藉著犀利的批判力與細膩的社會觀察捕捉臺灣發展脈動,秉持對斯土斯民關懷與同理心,開創多樣的攝影表現形式,其展覽巡迴世界各地,成為臺灣現代攝影先驅。

除了攝影以外,張教授旺盛的創作能量也展現在多重領域。包括:攝影記者、紀錄片導演、電影攝影師、電視台監製、影展策劃、圖書主編、大學教授、作家等。多部影像作品曾獲得金馬獎、金鐘獎的肯定。並於1999年獲頒國家文藝獎、2011年獲頒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行政院文化獎」,為臺灣唯一獲得此兩項殊榮的攝影藝術家。

張照堂教授堅毅的創作歷程,為臺灣開啟了視覺、美學、文學與哲學的完美連結。其溫潤的學養、思維、氣度,更為臺灣文化藝術領域所景仰。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類傑出校友『膜界泰斗』黎念之

『膜界泰斗』黎念之

『膜界泰斗』黎念之
圖片來源:秘書室

黎念之院士195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隨後負笈美國深造,1957年獲得韋恩州立大學化工碩士化工碩士、1963年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博士學位。

黎院士的博士論文,是全球化工界中第一篇以高壓下氣體滲透高分子膜為主題的研究著作,成功地解決了當時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中的技術瓶頸。黎院士從此嶄露頭角,獲得學術圈的注目。

早期在美國Exxon石油公司擔任科研工作多年,後在UOP與Honeywell公司任研究所所長。隨後創建美國恩理化學技術公司。是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三院的院士。

黎念之博士是膜科學的奠基者之一,液體膜技術的發明人。他對分離與淨化科學及技術,特別是用來做水處理的膜之科學與技術領域有卓越的貢獻。以化學工業與煉油工業四十年科研經驗獲得美國化工學會之最高獎-Founders獎,國際化工學會之終身成就獎以及美國化學工業界之造高榮譽「珀金獎章」。

如今,液體薄膜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醫療、石油化工、海水淡化、水汙染等各項領域,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實有賴於黎院士當年孜孜矻矻的學術研究成果。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類傑出校友『全球半導體科技領域的權威學者』馬佐平

『全球半導體科技領域的權威學者』馬佐平

『全球半導體科技領域的權威學者』馬佐平
圖片來源:秘書室

馬佐平院士196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並先後於1971年、1974年獲得耶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在IBM從事研究,1977年起任教於耶魯大學,並兩度出任電機工程系主任,現任耶魯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講座教授。

馬院士以半導體物理及科技專長享譽國際,首倡以氮化矽作為MOS柵介質、取代二氧化矽的概念,並以實驗證明其可行性。此項關鍵技術的突破,被视为现代高介電常數柵極電介質科技的先驅,幫助了半導體科技產業邁進全新的世代,也促成了現今無數電子科技產品的大幅進展。

馬院士曾獲頒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葛洛夫獎、潘文淵傑出研究獎、康乃狄克州科技勳章等國際崇高榮譽的獎項。201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馬佐平院士,長期以來,在學術、科技領域所做的基礎研究,為全球半導體科技進展奠下基礎與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類傑出校友『全球癌變基因治療權威』洪明奇

『全球癌變基因治療權威』洪明奇

『全球癌變基因治療權威』洪明奇
圖片來源:秘書室

洪明奇院士197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1977年取得臺大的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麻州布蘭戴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爾後,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成功地提煉出原癌基因 HER2/neu 成為人類許多類型癌症研究的重大發現。

洪院士以其豐碩的研究成果,獲頒多樣的世界級醫療獎項,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教育傑出獎、基礎醫學研究傑出獎、LeMaistre傑出成就奬。2000年洪明奇院士擔任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主任,於2002年榮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0年擢升安德森癌症中心基礎科學副校長V.P. Basic Research 一職。

洪院士除了在美國從事醫學研究工作以外,並擔任臺灣行政院諮詢委員,參與許多國內重要醫療研究院所相關計畫。洪院士對於母校生醫研究的發展推動更是不遺餘力,協助母校與中國醫藥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三方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 ,進一步提升母校於癌症生物研究的發展。洪明奇院士對研究的熱誠、卓越貢獻與學術的地位,皆足以做為後學所景仰與學習之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學術類傑出校友『世界級的數學家』 姚鴻澤

『世界級的數學家』 姚鴻澤

『世界級的數學家』 姚鴻澤
圖片來源:秘書室

姚鴻澤院士1981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1987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分別於紐約大學及史丹佛大學任教,並多次訪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現任哈佛大學教授。2000年獲得二大重要獎項,一為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龐加萊獎,二為肯定其研究具有創新能力的麥克阿瑟獎。2001年獲選為美國藝術及科學院院士、200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姚院士以年輕學者之姿,幾乎囊括全球數學界的所有大獎,他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依循興趣,秉持「不怕問蠢問題」、「勇敢挑戰權威」的精神潛心研究而致。

姚鴻澤院士致力於數學研究領域,豐碩的研究成果,接連獲得世界級數學獎項的肯定。在光環與榮耀的背後,他謙遜、踏實的研究精神,更足以成為世人的典範。

國立臺灣大學工商類傑出校友『臺灣科技產業推手』胡定華

『臺灣科技產業推手』胡定華

『臺灣科技產業推手』胡定華
圖片來源:秘書室

胡定華博士196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196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隨後,負笈美國繼續深造,於密蘇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教於交通大學。

1974年,胡博士在當時經濟部孫運璿部長推動研發半導體產業的政策中,獲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第一任所長,與美國商議半導體技術移轉及人才培育計畫,為往後臺灣半導體產業打下第一座結實的灘頭堡。

1988年,胡博士進入創投領域,成立建邦創投公司,並協助旺宏、合勤、智邦、全智等科技公司成立,創新專利技術。2006年,經濟部頒授胡博士一等經濟獎章,表彰其對國家經濟的卓越貢獻。

胡博士秉持對科學的熱愛,設立旺宏金矽獎及旺宏科學獎,鼓勵青年於科技領域持續精進。在他的引領下,新世代的菁英陸續啟航,再創臺灣產業轉型的新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工商類傑出校友『青年創業推手』 駱錦明

『青年創業推手』 駱錦明

『青年創業推手』 駱錦明
圖片來源:秘書室

駱錦明董事長,1964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隨後取得美國州立阿拉巴馬大學商學院碩士學位。

1968年自海外學成歸國,進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從基層開始磨練。在他的領導下,催生臺灣第一張信用卡。此外,中國信託成為全臺灣最大的發卡銀行,駱董事長功不可沒。1999 ,駱董事長創辦臺灣第一家以投資為本業的銀行,臺灣工業銀行。同年,開始舉辦「台灣工業銀行WeWin創業大賽」,有計畫、有系統地協助年輕世代實踐創業理想。此外,國內許多公共建設、企業的創立、擴充,皆因該銀行的財務支持才得以完成。

駱董事長身為金融家,亦十分雅好藝術並致力推廣。台灣工業銀行的總部大樓,經常舉辦音樂會、講座、展覽等活動,成為內湖地區重要的藝文中心。數十年來積極協助青年創業、推動臺灣產業往前邁進,駱董事長可謂為台灣金融產業發展史的活字典。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服務類傑出校友只作『良醫』、不作『名醫』 陳錦煌

只作『良醫』、不作『名醫』  陳錦煌

只作『良醫』、不作『名醫』 陳錦煌
圖片來源:秘書室

陳錦煌醫師,1977年畢業於臺大醫學系,而後擔任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1981年返鄉開業,1987年中南部流行「大家樂」賭博遊戲,由於期望可以根治「大家樂症候群」患者,走出診所和鄉親共同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以實踐「醫病也醫心」的理想。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後,陳醫師獲邀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九二一災後重建、社區總體營造等,2003年離開公部門,2005年成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照顧社區弱勢者。

2003年SARS流行後,受衛生署委託規畫「社區醫療實務課程」,至今已有超過1000位以上PGY醫師到新港接受過此課程之訓練。

回想陳醫師三十三年開業醫師的生涯,除了醫療專業,也跨出診所,領導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協助解決社區發展各式難題,數十年如一日,堪為現代「良醫」之典範。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