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海洋所國際團隊揭露南海巨大內波生命史刊載《Nature》期刊

更新日期:104年5月22日

圖1:臺大陳良基副校長、科技部錢宗良政務次長與海洋所楊穎堅副教授主持當日記者會,參與人員左起:海洋所副所長詹森教授、海洋所張明輝助理教授、科技部政務次長錢宗良教授、科技部自然及永續發展司司長陳于高教授和海洋所所長魏慶琳教授。圖2:此項研究相關圖片。

臺大陳良基副校長、科技部錢宗良政務次長與海洋所楊穎堅副教授主持當日記者會,參與人員左起:海洋所副所長詹森教授、海洋所張明輝助理教授、科技部政務次長錢宗良教授、科技部自然及永續發展司司長陳于高教授和海洋所所長魏慶琳教授。

此項研究相關圖片。

由科技部支助,臺美雙方長期共同合作之南海內波研究案,日前已將研究成果-南海巨大內波的生命史:從生成、傳遞、變形、破碎、翻轉到消散,刊登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2015年5月7日號) 上,該篇文章共有 42 位共同作者,分別來自 25 個研究單位,其中我國部份係由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主導,國內計有 8 位共同作者。

南海巨大內波之所以特別,在其最大垂直振幅可使海水在數分鐘之內下沉 170 公尺以上、環境溫度驟變 12°C 以上,是迄今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強大的海洋內波運動。此巨大內波會將海洋環境大翻轉,將深海的營養鹽帶到表層,有利於浮游藻類的光合作用,促進海洋基礎生產力,並且滋潤珊瑚礁區 (如:南灣和東沙島) 的生態。此外,一些海洋生物亦會被捲入其中而上揚,進而形成鯨豚群追逐內波索餌的現象;學者甚至認為某些巨大內波造成的海面溫度變化,會影響到南海颱風的增強或減弱。巨大內波所造成的海洋劇烈變動,也會破壞海上鑽油平臺或是影響水下航行安全,例如:2014 年 12 月 18 日新華網所報導的『潛艇掉深』新聞,配屬於中共南海艦隊舷號 372 的基洛級潛艦極有可能是航行於南海時突遇巨大內波,潛艦驟沉,差點造成艇毀人亡的事故。

2000 年由臺大海洋研究所主導帶領的跨校研究團隊與美國研究團隊合作,開始進行南海內波的長期研究,迄今已逾 15 年。雙方投入的研究人力達數百人。

共出動雙方的研究船計 87 航次前往南海進行探測研究。研究結果指出:當強大的潮流經過臺菲之間的呂宋海峽時,因海峽內有巴坦與恆春等兩座海脊,因而形成內潮波。此向西傳遞的內潮波之能量通量是一般開放海域的 100 倍,這也是目前已知全球海洋中最大的,而潮來潮往在呂宋海峽產生平均 3000 萬瓩的內潮波功率,相當於我國核一、二、三廠 2014 年全年發電容量的 6 倍。內潮波在南海海盆內會逐漸陡化,變成巨大內波,當其跑到東沙臺地前,因水深變淺、波速變慢、波長變短、振幅變大,進而變形、破碎、翻轉,最後消散,造成當地海洋生態莫大的影響。因此研究南海巨大內波的價值,除了科學方面外,亦包括海洋生物資源管理與國防安全,並可將其應用於海氣象數值模式預報,提昇預報品質。

在臺美雙方的合作交流下,國內的海洋相關研究單位與機構,都曾經利用這個機會派遣教授、研究員、技術員、博碩士研究生、大學生等共計約 150 人次,参與美方的研究船航次,學習操作最新的海洋探測儀器,大幅提升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實力,雙方產出的科學論文不下數百篇。美國海洋學會更曾於 2011 年 12 月發行專刊,深入報導臺美雙方的海洋科學合作案。

此外,雙方運用先進儀器所測得的寶貴資料,也大幅充實了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並且將其應用於海洋科學教育與國防。例如 2014 年 12 月由臺大出版社所出版的『臺灣區域海洋學』教科書,即大量引用該資料,精進海洋科學教材。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