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灣之光:近紅外(NIR)發光材料元件獨步全球

更新日期:105年12月23日

圖1:科技部於12月14日舉行「臺灣之光:近紅外(NIR)發光材料元件獨步全球」成果發表會。

科技部於12月14日舉行「臺灣之光:近紅外(NIR)發光材料元件獨步全球」成果發表會。

臺大化學系周必泰教授跨校團隊研發近紅外(NIR)發光材料元件,研究成果刊登國際期刊《自然--光電》,這項研究將革命性的改進人類農業、醫療及產業等領域,成果被命名為臺灣之光。

新世代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具更高的亮度與效率、價廉物美且可以製作〝可撓曲〞平面光源,使顯示器可像紙張一樣捲起來存放,或是像布料一般縫製在衣服上面。這些概念未來都將不再是夢想。近年來,有機發光二極體已逐漸在手機顯示器、電視與固態照明等取代傳統液晶技術以及發光二極體(LED)。

臺大化學系周必泰教授、清大化學系季昀教授以及清大材料系林皓武教授合組的研究團隊突破了理論的限制,藉著精心設計,合成出可以自組裝成線性排列的鉑金屬錯化合物。完美的分子排列不僅使得放光波長伸延到近紅外光區(740 nm),且學理上激子(exciton)和聲子(phonon)互相影響減弱,造成激子放光增強效應。配合了尖端元件製程技術,臺清團隊一舉將近紅外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效率的世界紀錄推進了近十倍,達到具商業化24%的外部量子效率。

這個成果展現出國內學界最佳化的團隊整合模式: 周教授實驗室專精於基礎光物理化學,季教授實驗室在無機金屬錯合物合成上是國內佼佼者,林教授實驗室在元件製程上具最佳技術。配合核能所以及同步輻射中心在材料表面鑑定上的襄助,激盪出這項獨步全球的研究成果。

對於近紅外OLED而言,因人類肉眼無法接收近紅外光輻射,故這項技術無法用以製作顯示元件與照明器具,但在其他應用方面將會帶給國內產業界全新的契機。最值得發展的首推車輛防撞感應器的近紅外光源。近紅外有機發光的平面出光,多樣性以及價廉的製程將有機會取代目前用在車輛感應器上的發光二極體光源。未來將是一個全球性的龐大商機。另外,由於近紅外光能有效穿透動物肉體組織,所以具重要的醫療用途。例如:可用來活化動物細胞,加速細胞修復,或是利用光動力學療法,利用近紅外光照射,激發置於皮膚下或是體內的光敏藥物,以殺死腫瘤細胞。由於傳統型的近紅外光源效率不佳,使得相關醫療技術發展嚴重受限。該項近紅外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突破將使這些限制都不復存在。

近年來我國在這世代交替的顯示器產業發展上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在缺乏研發的長期製造工業模式下,產業界在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發展上已經嚴重落後日韓甚至中國大陸。未來數年在顯示器市場上的競爭將可能會失去先機。藉著這臺灣之光,也就是領先國際的近紅外發光材料元件的發展,期待能夠創新開發適合我國產業發展的契機。

上述研究係由科技部卓越領航計畫及教育部邁頂計畫所共同支持完成,其全文已於2016年11月28日線上發表於《自然¾光電》(Nature Photonics. 2016, DOI: 10.1038/NPHOTON.2016.230)。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