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臺大醫工所林啟萬教授(左)與陳良基副校長合影。
臺大楊泮池校長及陳良基副校長與林啟萬教授團隊合影。
「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運用智慧型之儀器系統設計,可減少約4倍操作時間,但其靈敏度較諸傳統晶片提升12倍以上。
「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運用智慧型之儀器系統設計,可減少約4倍操作時間,但其靈敏度較諸傳統晶片提升12倍以上。
為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注入新活力,臺灣大學「SPARK計畫」藉由生技整合育成中心,進行我國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的人才培訓。「國立臺灣大學暨國研院歲末年終學術成果發表記者會」於2015年12月31日上午11時在臺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2樓舉行,由臺大醫工所林啟萬教授團隊發表可應用於傳染性疾病與腫瘤篩檢等多項本土重大疾病之「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
「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分子快速診斷系統
在分子診斷平臺技術上,傳統醫療檢測主要仍依靠酵素免疫分析法,不但需專業人員操作,耗時且昂貴。由臺大生醫奈微米研究團隊-醫工所與生醫電資所林啟萬教授、科技部轄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以及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共同開發『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運用智慧型之儀器系統設計,可減少約4倍操作時間,但其靈敏度較諸傳統晶片提升12倍以上,而且一般使用者皆可輕鬆操作,大幅降低檢測成本,為現階段領先其他競爭者的光學生物檢測儀。
林啟萬教授說明其所具備的優勢特性有3項:
- 整合微奈米結構光學技術與晶片製程,強化表面電漿子光學晶片靈敏度, 較以往電漿子晶片靈敏度提升12倍以上。
- 晶片內具有高專一性特殊結構功能的核酸序列探針,可直接與目標蛋白質作用,因此不需標定、不需進行抗體修飾等繁雜、耗時且昂貴之反應步驟,與酵素免疫分析法相比,可減少約4倍操作時間,達到快速檢測的目的。
- 只需微量的液體樣本,可利用20微升(μL)完成一次檢測,並且可在無外加任何動力的情況下,完成生物試劑反應,因此一次檢測僅需少量試劑與耗材,減少資源使用。
除了儀器開發,亦發展常溫核酸放大反應,以增加蛋白質感測信號。有別於傳統免疫聚合酶連鎖反應(immuno-PCR),此發明不需使用酵素參與反應,因此擺脫傳統核酸放大技術對酵素及溫控的需求,也大幅地降低了檢測成本,11月刊登於分析化學-生物感測器領域傑出期刊Biosensor and Bioelectronics (3/74, 2015)。
未來將結合上述「分子快速檢測系統」與「分子放大反應技術」,透過不同服務模式大量應用於第一線的篩檢市場,例如可應用於禽流感、肺結核、肝炎檢測等以及開發新式的腫瘤檢測方法和整合型檢測平臺。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