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臺大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團隊於術後合照,左起心臟科鍾一瑋總醫師, 蔡佳醍教授 ,雲林分院邱富群醫師,臺大麻醉科鄭孝良醫師,及新竹分院林廷澤醫師,另螢幕所現即為植入病人體內之左心耳封堵器。
不少人都有心臟怦怦亂跳的經驗,這時你會就醫追蹤,還是覺得是小事一樁?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狀況,但其中隱藏了可能導致中風的「心房顫動」疾患,因此不可等閒視之!
人體心臟在正常的情況下每分鐘約跳六十至一百下之間,但如果心臟怦怦亂跳,突然跳得很快,或是發生跳跳停停的狀況,或是突然跳得特別慢,這就是所謂的心律不整、不整脈。心律不整的類型有很多種,但其中有一種情況是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升高,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發生率為5%,到了七十五歲以上,發生率提高為10 %。
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會使血栓在心臟的中形成(九成堆積在心臟的左心耳部位),這血塊若跟隨血液流入腦中,會阻塞腦血管導致腦動脈栓塞(中風);若阻塞心臟中的血管,則會造成心肌梗塞;它也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狀況,是一種有致死率的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到七倍,有一○%的中風患者被診斷出早已罹患心房顫動而不自知,因此心房顫動是你我所不能輕忽的心臟疾病。
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如果心跳不至於太快,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若心跳太快,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胸悶、頭暈、心悸(明顯感到自己的心跳、心跳紊亂、心跳太快)、呼吸困難、胸痛、血壓降低甚至暈厥。值得注意的是,此病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即使發作次數少、時間短,心臟內依舊有可能形成血塊,所以即使是最輕微的「陣發型」心房顫動,還是有引發中風的危險,突顯了早期發現、立即治療的重要性。
心房顫動治療的重點之一為預防中風,為了預防血栓,病人必需終身服用抗凝血劑,但是這類藥物可能會引發出血的副作用(尤其是腦出血),如服用傳統的抗凝血劑,還得禁食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如深色蔬菜,也必須定期抽血確認凝血指數是否符合治療標準,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便,即使新型的抗凝血藥改善了很多缺點,依舊無法免除出血副作用的問題。
最近於歐美流行一項稱為「左心耳封堵」的心導管手術,把封堵器植入心臟左心耳,避免血液滯留產生血塊,可減少八到九成的中風發生率,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免除因服用抗凝血藥所導致的腦出血及其他相關出血併發症,進而減少死亡率。本校醫學系蔡佳題教授為臺灣先驅,由國外引進這項創新的心導管技術,並建立臺大體系第一支左心耳封堵手術團隊,使臺大醫院成為中日韓地區首間能夠進行這類手術的醫療院所,聞名亞洲,並於臺灣舉辦國際性左心耳封堵心導管手術示範,得到很大的迴響。目前臺大醫院已有超過20位病人成功接受這項心導管手術,術後可以脫離服用抗凝血劑的陰影,實為患者的一大福音。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