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跨界化與建構溝通平台」、「國際化與培育優秀人才」及「社會影響與推動社會創新」三大宗旨目標 (圖片由周桂田主任製作)。
圖片來源: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巨流出版。
「臺大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於2006年7月成立,為因應全球社會與環境科技變遷、建構學術多元及跨領域研究發展取向,於2013年11月通過2785次校行政會議討論,正式更名為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102年3月正式就任。中心營運迄今成果豐碩,目前規劃研究主題與相關活動,請參閱網站與臉書粉絲專頁。
有鑑於全球化下各種新興社會風險、環境與科技風險的產生,其變化之遽早已超越現有政策與研究所能因應的範疇,甚至其影響更非單一領域所能涵蓋。為此,承擔起建置學院研究、公共政策與社會關懷平臺之責任,提供各領域跨界交流的機會,並打破學術、實務與政策間的藩籬,希冀能夠達到「跨界化與建構溝通平台」、「國際化與培育優秀人才」及「社會影響與推動社會創新」三大宗旨目標。
基於此,致力於研究「全球低碳社會經濟、能源與社會轉型」主議題,在此架構下延伸另外四個子議題:「氣候變遷能源轉型」、「低碳創新綠色經濟」、「食品安全」、「新社會風險」。中心亦發展跨國研究來增進臺灣學術國際能見度,延伸至東亞、進而拓展至全球的風險治理架構,以全球在地化風險為思考點來聚焦屬於我國的風險治理脈絡研究。
目前研究主軸與營運成果聚焦在能源轉型、空污治理與產業轉型。在此全球化架構的氣候與能源轉型戰略思維下,需要從能源燃料轉變的單一面向減碳架構,同時轉向產業轉型、空污治理轉型之三螺旋運動戰略思維。
奠基在上述轉型脈絡框架,在2016年度共執行三項研究計畫:「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之研究」、「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驅動能源轉型之價值、政策與法制研究(配合社會科學院下的「氣候變遷下能源轉型研究群」)」;以及第四項的「氣候變遷災難風險治理研究」計畫則尚在研擬建構中。
首先,在「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之研究」研究計畫中,針對臺灣綠色經濟轉型的制度基礎進行歷史回顧,並且標示出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在國際社會座標與發展情況。引入OECD最新的環境政策嚴格度指標,計算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從1990到2014年為期25年間的變化,藉此看出臺灣在環境政策上相較於其他OECD國家的超前與滯後。
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雖然日漸趨嚴,其中非市場基礎的政策影響力大於市場基礎的政策影響力,但是相較於OECD國家仍有加嚴的空間,尤其是在以非市場基礎的政策方面,只有燃煤發電廠的排放標準的確有明顯的進步,但是從整體「能源轉型」(energy transition)的角度來看,非市場指標的再生能源研發投入,或者是風力、太陽能發電收購的電價,還有再生能源的比例、能源效率的提升,相較於OECD等國的進步,明顯有轉型動能不足且行動滯後的現象,這是臺灣未來綠色經濟轉型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市場基礎的政策改革上,本研究建議相關改革如下:提高空氣污染防制費率或訂定(完備)能源稅法以強迫高污染與高耗能產業進行能源轉型、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多元化與能源民主化以提高再生能源於整體能源供應之佔比、訂定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相關子法以實施排放交易制度。倡議建立符合本土現況的臺灣環境政策嚴格度,以客觀呈現、持續觀測的方式關注臺灣能源轉型的重要面向與改善程度。
第二,在「臺灣空氣污染之風險治理與制度研究」研究計畫中,以目前臺灣空氣污染現況與空氣污染相關法制為研究對象,探討未來臺灣空氣污染防治法:特別針對總量管制相關規定、空氣品質標準(Air Quality Index, AQI)、有害空氣污染物(Hazardous Air Pollution, HAPs)。未來,中心試圖對空氣污染課題持續進行探討,更為深入了解國外面臨空氣污染如何進行治理?並借鏡國際趨勢的風險治理典範來探討我國目前仍有所缺漏的空氣污染的相關法制。
第三,在「驅動能源轉型之價值、政策與法制研究(配合社會科學院下的「氣候變遷下能源轉型研究群」)」總計畫,旗下各有四個子計畫,分別從制度理性、法制與政策、治理與賦權、政策溝通與公眾感知的研究角度,建立關於我國對未來發展的價值架構。
除了以研究途徑來建立長程政策論述與規劃建言外,中心企圖將這些學術研究成果轉譯為企業、政府與公民易懂的知識,進行有效知識傳播,打破學術與社會藩籬,全面強化風險溝通實踐。從建立知識平臺出發,藉由社群網絡來連結各行動者,以電子報、多元出版、新媒體合作來做知識的傳遞,並且規劃鉅變轉型講座與鉅變新視界沙龍等各種社會能見度之公共論壇,來增加產、官、學、公民間的對話,提升臺灣知識社會力量。
在2016年度,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委託,籌辦一系列「氣候變遷調適系列」的實體活動、廣播節目、影展與媒體課程,便是希望能夠將我國攸關氣候變遷議題的產、官、學三方,能夠共同在平台當中理性對話。 3月30日至4月27日,在社科院長廊展出「南風攝影展-臺西村的故事」,3月30日的首場活動為開幕記者會暨茶會,邀請楊泮池校長、多位貴賓與許震唐、鐘聖雄兩位攝影者共同開幕,並由兩位攝影者導覽南風攝影展的理念與目的,進行對話座談。展期一個月中有不同系列活動,歡迎參師生踴躍參訪。
同時出版有社會效應之刊物,建立長程政策論述,並針對社會所關心的議題,將學術艱深語言轉譯為易懂的刊物(包含電子刊物)。以臺灣整體處在當今社會、環境、食品、健康、氣候變遷、能源等風險爭議作為議題主軸,來進行相關系列叢書的出版。2015年與商周、遠流、巨流等各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專書。內容涵括了從針對食安議題的《從土地到餐桌上的恐慌─揭露與理解》,到針對環境與科技治理議題的《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同時,亦針對每年度所發生的重大風險議題,進行學術上的梳理與分析,於每年度出版風險分析報告。2016年度與巨流出版社合作出版《臺灣能源轉型十四講》,內容從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視角出發,規劃「總論」、「跨國比較」、「能源與空污」、「低碳運輸」、「能源轉型策略與挑戰」等篇章來解析了國內外能源轉型、環境與治理的趨勢與案例。
除此之外,更結合多媒體來進行知識推廣,透過線上出版working paper、年度報告、小手冊、專書等這些不同形式的政策倡議知識出版品,可以針對不同的閱聽族群(政府官員、學者與各級教育工作者、企業領袖與從業人員、媒體、公民)進行風險溝通,改變其舊有的認知框架、深化其對當代跨領域風險意識(risk awareness),逐步影響臺灣社會的預警式風險文化之建立。2016年度之working paper已陸續發佈,歡迎參考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網站。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