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國立臺灣大學電資學院跨領域交流會紀實

更新日期:105年8月18日

圖1:電資學院主辦之第8場「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教育部陳良基政務次長、臺大楊泮池校長、行政單位各一級主管及各學院院長等超過八十位報名者參加。

電資學院主辦之第8場「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教育部陳良基政務次長、臺大楊泮池校長、行政單位各一級主管及各學院院長等超過八十位報名者參加。

由電資學院主辦之第8場「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於105年7月20日(星期三)下午5時假博理館101演講廳展開活動,這是本校為促進各研究領域間之交流及加強各學院教師間之互動而積極推動之系列活動。

傍晚的一場午後雷雨驅散了炎夏的溽暑,下午4時40分左右,各方嘉賓魚貫來到電資學院博理館,校長、各一級主管及各院院長、教師、秘書等共八十餘位同仁報名參加,難得的是公務繁忙的陳良基政務次長也撥冗回母院捧場,場面十分溫馨熱絡。

本次交流會安排了四個演講主題,陳銘憲院長表示電資學院同仁的研究成果豐富且多元。此次安排的演講課題除了其研究成果傑出外,亦著眼其跨領域之特性。首先由新科中研院院士李琳山教授開場,講題為:「芝麻開門-語音技術的前世今生」,李教授由華語語音技術的「前世」說起,也就是在今日的語音技術尚未誕生前的研究歷程,大約是1980-1997之間。包括當時只能用有幾千個中文鉛字的大鍵盤中文打字機製作中文文件的背景,以及如何由華語語音合成、華文文句分析,一路走到早期最初步的華語語音辨識技術,包括每唸一個音要等好幾秒的「金聲一號」到可以連續語音輸入的「金聲三號」。「今生」則是指今日大家熟知的語音技術,以Apple Siri、Google Now及Cortana (Microsoft)為例;這些技術有了今日尖端技術(如雲端資訊、深層學習、巨量數據、對話技術、搜尋技術)的加持,已相當方便好用,但其華語語音的辨識合成其實是建構在當年李教授的基礎架構之上。演講中也提到了諸多近年語音技術相關研究,以及對「來生」(也就是若干年後的未來)的期待,希望有一天人類只要開口說話,就可以開啟網路上無窮無盡的知識寶藏的大門,也就是「芝麻開門」。

接著由傅立成教授講述「生活中不能缺席的智慧型機器人」: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人逐步從嚴謹的工業環境中走出,漸漸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以Roomba為例,因其掃地和自動充電功能成功地成為家用智慧機器人。隨著社會的進步或社會結構的變遷,人類生活中對「機器人陪伴」的需求逐漸浮現,然而機器人若要成功成為人類生活上的好夥伴,需要電機、資訊、機械、材料、設計、認知心理等等跨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否則難以奏功。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外觀親切、功能多元的機器人平臺,挾著現行AI及機器學習技術的蓬勃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應會有更多的智慧型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核心。

李百祺教授的講題是:「看見聲音聽見光:臨床前研究之影像技術」:傳統的細胞研究方法多半將細胞培養在二維的環境中,而非符合人體生理條件之三維環境,三維的培養系統增加了細胞觀測的困難度,並非傳統的光學顯微鏡可以勝任。李百祺教授的研究團隊,結合光波與聲波,開發出光聲顯微鏡與剪切波彈性影像技術,能在小尺度的三維細胞培養系統提供足夠的解析度與靈敏度,觀測細胞與細胞間之動態行為,並探討細胞間質硬度對於細胞行為的影響。此研究不僅可作為力學生物學(mechanobiology)的研究工具,也可作為臨床前新藥開發之有效平臺。

洪一平教授的講題為:「從敦煌飛天到微笑四方:科技與人文藝術之邂逅」:敦煌石窟是現存規模最大且藝術遺產最為豐富的石窟,為了保存及延長石窟的壽命,很多部分是限制開放的,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身歷其境去感受敦煌石窟之美,洪教授的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立體且高擬真的3D空間(如一部份石窟),民眾可在其中盡情遊覽數位復原的敦煌壁畫及虛擬塑像。這種方式不僅需要的空間不大,亦可以讓觀眾擁有與展示品輕鬆互動的樂趣,從中感受文物之美,而文物的原件亦可以繼續在完善的環境中保存,代代傳承。這樣的影像技術進而創作出的科技藝術作品「微笑四方」,可藉由影像與網路串聯的方式讓使用者如在空中緩慢飛行般欣賞臺大校園不同空間的美,而同時也是兩個一組的互動裝置,分設兩處的裝置若同時有人觀看、微笑,畫面則會化為蟲洞,開啟彼此的相遇時刻,為校園增添幾許浪漫的氣息。

內容豐富的知識饗宴之後,眾人迎著晚風走向明達館的Living One餐廳,餐會中大家仍興趣盎然地談論剛才的講題,各自為彼此未來可能合作的項目交換意見,知識的探索、情感的交流讓參與這場盛會的嘉賓留下美好的回憶,也為未來跨領域合作開啟了新的契機。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