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第十四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邀請臺大校長楊泮池以「臺灣生技發展環境與精準醫學現況」發表專題演講。
科技不僅帶來創新,更是引領產業潮流的重要關鍵,第十四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於8月17日(星期三)下午2點在臺北遠東國際飯店3樓宴會廳舉行,現場邀請臺大校長楊泮池以「臺灣生技發展環境與精準醫學現況」發表專題演講,強調臺灣在全球醫療產業中的先進發展歷程及競爭優勢。
近年國際生技醫療都對臺灣刮目相看。臺灣生技醫療在全球佔有一定地位,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提出的「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計畫,臺灣更是出類拔萃。這是依據個人基因與病理特徵、症狀、用藥副作用等,給予最精準的個人化治療方式,幾項國人好發的重大癌症,包括肝癌、肺癌、子宮頸癌等,都可透過此方式對症治療,其結果也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證明臺灣擁有頂尖人才,能在世界舞台掌握一手好牌。
楊校長指出,治療不僅只化療一途,例如螺旋幽門桿菌引發之癌症,可藉由抗生素治療達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精準醫療對治療疾病的貢獻。另一個案例是,媽媽罹患肺癌,結果三個不抽菸的女兒卻出現腫瘤,反倒是那抽菸的兒子沒有症狀,由此可知基因檢測的重要,若只有化療恐無法了解罹癌的主因。
臺灣健保制度領先許多先進國家,獲得很多大數據,現在很多藥廠都來臺灣求取資料,楊校長希望未來生技產業有更好的發展,建議政府從法規制度與體制上鬆綁,並延續優質的行政制度,使生物醫療人員更有施展的空間,並且鼓勵更多優秀人才,給予他們支持與肯定,讓臺灣生物醫學這副好牌能在國際舞臺上,打出亮眼好成績。
「有庠科技獎」為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主辦,今年邁入第十四屆,今年持續聚焦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與「綠色科技」等五大新興科技領域,以因應當前科研趨勢,期待激發更多創新動能,累計頒發獎金超過新臺幣1.2億元,成果卓著。
楊校長專題演講記實:
徐董事長、邱次長、劉院士、各位貴賓、各位獲獎的同仁、各位獲獎的貴賓們,首先跟大家恭喜,我要回應徐董事長,等一下我要談科學技術。
Everything is science technology. 但是我會針對生技醫藥產業這部分,希望讓大家對臺灣生技醫藥產業更有信心。我也會談臺灣生技發展的競爭力,跟大家說明臺灣生技發展環境與契機,我會以精準醫學談目前臺灣的現況。跟大家報告,其實我們在精準醫學,臺灣做得非常好,最後會談談我們的期待跟展望。
科學人雜誌每年會對全世界的國家做一個份有關競爭力的報告,這是在2015年的報告,大家可以看到,臺灣在生物科技的領域排名第25,不管是在生產力、IP、企業的支援、教育等等,臺灣整體的表現相當不錯。2016年我們進步2名,現在是23名。由此看來,在整個生醫科技,臺灣有很好的基礎,不管是在IP、人才訓練,各個領域臺灣都發展得相當不錯。
現在我們回來看,到底臺灣生物科技的實力在哪裡?臺灣有2300萬人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是看整個教育情況是相當的好,整體工業發展情形也相當進步。我們R&D (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其實非常好。報章媒體只報負面的,沒有正面的報導,大家如果看我們的 電腦科學、電機工程、醫藥生物科技,其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我們的醫療保健更是羨煞許多國家。
全民健保雖然大家罵得要命,但全民健保是維持臺灣社會安定最重要的力量。任何窮困的人,只要有全民健保,他的健康就可以受到照顧。在2300萬人口裡,全民健保實行了20年,有將近20年的數據,這些大數據很重要。所有的藥廠希望發展新藥、新科技,希望能從這些數據可以產生一些可能性或假設,接者可以去驗證並研發新的方向。
臺灣的臨床試驗在亞太地區名列前茅,位於第三、第四名左右,而且我們的品質在亞太地區也是數一數二,在全世界有競爭性。特別是臺灣因為幾項國家型計劃,把所有華人好發的疾病,設立臨床實驗的聯盟,利用臨床試驗聯盟執行臨床試驗,效率就非常高,全世界都覺得我們做得非常好。
特別是有一些IRB (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的檢視步驟,在這部分我們把它做得相當有競爭力,臺灣也建立國家參考數據實驗室,病人可以經由這些數據做基因方面的精準醫學。我們國家其實在整個生物科技投入相當多資源,有非常多的國家型計劃幫助生物科技的發展。NRPB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for Biopharmaceuticals,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 每年投入將近20億的經費,今年已經投入第5年,要進入第6年。臺灣在這方面真的投入相當的多。
臺灣醫療技術全球排名第三,這不是我們自己講的。大家可以看,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12年的資料顯示,全世界200大醫院中,臺灣有14家,臺灣的整體醫療品質和普及率僅次於美國和德國。2015年世界華人周刊、中國時報也有轉載這篇文章,認為臺灣醫療技術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假如你們仔細去看的話,他們列舉的這些醫療技術在全世界排名真的排得非常前面。林芳郁院長團隊的心臟移植手術是臺灣成功的首例,冠狀動脈支架成功率達99 %,這比全世界其他國家還要好。
我們常常唱衰自己,其實我們有很多領域做得非常好。這個是Jean Chen Local Industry的CEO傳給我的一句話,他表示,最近看到2015年醫療診斷數據,臺灣在量的方面,2300萬人口的臨床量不會很大,大概和澳洲差不多,但是在品質方面,我們在亞洲地區數一數二。美國的FDA (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可以完全根據臺灣的臨床實驗結果直接批准一項藥品。
看看我們的資金。在2011年的股票行情大約是3000億元,現在是1兆2000億元左右,當然這個股票行情不一定可以直接對應到實際產品,但是整體來看整個產品的產出是逐年增加的。
在臺灣已經建立了幾項生物技術產業,在南港、新竹、中部地區、南部地區,各有不同的發展重點。南港的特色是醫藥,新竹主要是ICT (信息和通訊技術)產業,中部是生物技術產品設備,南部地區則是骨科微創手術器具。臺灣這麼小,有這四組已經是相當密集,也做得相當不錯。
在執行的生技醫藥國家型計劃裡,目前主要著重在建立基礎建設,提升整個臺灣生技的發展,在生技醫藥發展的各個環節,建立平臺,推動全臺生技產業,讓產業可以完全整合。現在已經看到一些成果。
最重要的是,臺灣的醫療非常進步。因為華人容易發生的疾病跟白人不一樣,我們就把這些項目,在各個醫學中心成立臨床試驗聯盟,用相同的臨床生物統計蒐集病人資料、檢體及臨床試驗,將大家集合起來努力爭取好的臨床試驗。
目前已經20個醫學中心參加,包括肝癌、肺癌、乳癌、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等,還有早期臨床實驗也在這裡面,臨床試驗聯盟也在衛防部的協助下成立central IRB (聯合倫理審查機制)。這些醫院加入後,人體試驗的審查可以很快速,大約20個工作天就可以完成審查,這是全世界非常羨慕的。有些國家要審查半年以上,延宕很久。
臺灣臨床試驗聯盟非常優秀,每年執行臨床試驗的量,2015年有300多個臨床試驗,很多是第一期、第二期的臨床試驗。在2015年總共有11萬5000多名病人參與臨床試驗,整體來說做得非常好。科技部支持的國家型計劃裡,有很多新藥物及試劑的研發都已經可以通過新藥臨床試驗的階段。在美國已經准許新藥研究的申請。
臺灣精準醫療10年來已經開始做生物標記的研究,最有名的是陳垣崇教授提出人種的差異將導致用藥的不同,抗凝劑的使用量應根據基因來調整,一些抗癲癇的藥會因基因的不同,容易產生合併症。美國的FDA (食品藥物管理局)甚至放入藥品說明書,提醒使用者用這些藥物時必須知道,假如你有說明書上所列的基因變化,應該要特別注意或調整。
華人容易感染的川崎氏病、小孩一些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或精神方面的疾病,也有很多生物標記,這些都發表在非常優異的雜誌。在新藥研發的領域,臺灣同仁做得非常好。癌症新藥研發有機會可以發展毒性更低的抗癌藥物。
臺灣科學家也參與很重要的研究,利用新一代的MRI (核磁共振成像),三個、七個測試者的MRI,可以看到神經元之間如何聯繫,這對神經退化疾病很重要,以前都是從老鼠和果蠅觀察變化,第一次可以在人體看到。要測試藥物有沒有效,可以透過新一代的MRI看是不是人神經元的交通出了問題。
很多在學界、研究單位發展的藥物,經由國家型計劃可以慢慢走到臨床階段。北醫大和臺大合作了一些藥物,已經通過了臨床試驗計畫書申請,目前正在做第一期的臨床試驗。還有一項是在國衛院做的新藥研發,第2.5代的標靶藥物,現在正在做第一期的臨床試驗,希望可趕快完成和上市。美國在今年四月的時候已經允准這項研發的IND。臺灣本土的藥廠也發展很多藥物,onivyde (安能得®)是治療胰臟癌很重要的藥物,在臺灣研發並且通過美國FDA是非常不簡單的成果。
除了藥物以外,還有許多診斷試劑,例如,能夠從糞便簡單檢測到幽門螺旋桿菌、測量子宮頸癌的基因變異的檢測試劑等。現在也可以利用iphone,隨時在家裡測試血糖和糖化血紅素。你的初級保健醫生可以馬上知道你有沒有偷吃東西,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不用到醫院就可以知道自己治療的情形。這是一項創舉。另外,對於與年齡有關的眼睛退化疾病,利用幹細胞的方式改善,目前已做到臨床前的階段,可以針對老人的黃斑或其它眼睛退化疾病來改善視力和眼睛的一些變化。
臺灣現在也建立了一個Si2C (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其實我們學校及研究單位有很多項研究成果,但很多只有發表論文,沒辦法做到產業化,Si2C主動搜尋這些計畫裡,看有哪些項目可以產業化,甚至提供經費支援,協助計畫做到臨床前的試驗。今天討論的計劃是8000萬元規模。假如夠好的話,國家非常願意幫助這些計畫應用到臨床實驗。
臺灣很多的醫療裝置,在ICD、電腦、電機工程方面非常強,我們在生物材料的設備有很好的成果。同時Si2C也支持SPARK 計畫,這是學習史丹佛的創新創業,他們認為問題還是要從臨床醫生這塊著手。臨床醫師不一定有ICD、工程的背景,假如把擁有這兩項技術的人才湊在一起,就可以把問題找出來,讓其他領域的人協助解決問題,SPARK 計畫就是複製這樣的想法。北、中、南我們有幾家醫院作整合性的支援,讓不同領域的人參與,其中優秀團隊我們會送到矽谷、史丹佛繼續訓練,希望能訓練更多在生技醫藥有研發能力的年輕人。
最近建立的南港生技園區,雖然是中研院協助規劃,但其實我們希望全國都能參與,讓周邊單位可以在南港生技園區有更多的互動,幫助生技產業的推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Si2c、國家參考數據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實驗動物核心設施及DCV等單位都會在南港生技園區。臺北市亦積極協助生技的推動。高鐵從南港站開始,南港站釋出很多地方,希望能夠建立一個 (臺北生物科技產業群聚,推動整個生技產業的研究,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我們國家開發的藥物已經有相當的臨床試驗數量,另外國內臨床試驗的複審速度其實跟美國一樣快,甚至比日本、歐盟還要更加快速。
接下來我和大家談一下精準醫學,精準醫學最重要的觀念是 ”Right treatment, for the right person, at the right time.”在正確的時間給予特定患者正確的治療方法。不能存有一藥治百病或是亂槍打鳥的心態。由於人種、皮膚的差異,治療方式和預防方式也不盡相同。
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年初宣布美國要投入精準醫學,其實連高血壓、糖尿病都可以使用此種醫療方法,但最重要也最容易做到的是腫瘤的部分。雖然精準醫學基因定序現在很容易,但是價格不斐,還是要思考應該做到什麼程度,可以讓哪些人獲益。這裡有一個很簡單的流程示意圖,首先將癌症患者的腫瘤取出,利用基因定序,接著分析適合該名患者的用藥。這樣的方法可以立即預測治療成果,而且一定有效。若是病人疾病復發時,我們再進行活體取樣,建立其基因的輪廓,便可以知道疾病復發的機制。以上是實施精準醫學的標準程序,臺灣的技術都做得到。
臺灣醫學非常進步,大家以為所有癌症都需要化學治療,但是我們的團隊告訴全世界不是這樣,有一些癌症可以用抗生素治療,例如由幽門螺旋桿菌誘發的肺癌,不需要化學治療,這個例子後來變成全世界治療的標準。負責腸胃道的同仁也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容易產生抗藥性,和胃癌的引發有關,所以他們每年前往馬祖做幽門螺旋桿菌的測試、胃癌篩檢,證明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可以使胃癌發生機率降低47 %,並提出治療方法,WHO把這項研究成果當成胃癌預防很重要的一個指引。大家可以知道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並影響全世界。
肝癌是我們的國病,有許多化學治療項目,我們證明出最有效的幾項化學治療。過去這幾年,肺癌的罹患人數超過肝癌,因為B型肝炎疫苗施打後,肝癌的罹患率下降,但是肺癌患者人數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患者中不抽菸者的比例甚至高於抽菸者,肺癌患者中有55 %不抽菸。於是,我們設立國家基因檢測實驗室,提供所有病人進行基因檢測,五個工作天就能得知檢測結果,根據這個結果治療。例如此圖,就算不是醫學背景出身的人,也可以知道肺上面出現白點一定不好。這是肺癌第四期的圖片,一般只剩三個月存活期間。這位患者移民到澳洲20幾年,打高爾夫球、不抽菸,但是他是華人,和我們有相同的基因背景,回臺灣檢測後發現他是基因突變,經過2個星期的用藥後,白點完全消除,又活了超過5年。
實施精準醫學,改變過往的治療方法,使肺癌治療效果大為提升。根據臺大醫院的資料,四、五年前,患者罹患肺癌五年後的存活率,和全世界一樣,100個人中只剩下16個人;經過5年來精準醫學的施行,治療成果已經翻倍,100人中有32人存活。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研究團隊幾乎對所有病人進行基因檢測,知道每個人的基因背景,也因為這個臨床試驗,臺灣第一次在美國FDA還沒批准前,臺灣的FDA就通過了。兩個月後美國也跟進核准。歐盟要等四個月後,日本則是六個月之後,所以大家對臺灣要有信心。
我們參與很多肺癌的臨床試驗,告訴大家試驗與用藥的關係,這些臨床試驗基本上都是在臺灣實行,美國再根據臺灣的成果批准藥品上市。剛剛提到肺癌患者不抽菸的比例大於抽菸,大家開始煩惱,卻也不清楚何時該前往檢測。其實,肺癌一公分以下處理,有95%的機率可以治癒,所以要盡量在一公分之前檢測,此階段X光無法顯示,一定要經由電腦斷層才看得到,但是電腦斷層有輻射線,我們不希望每個人都去做電腦斷層檢查。我們建議具有華人身分,有些基因問題的人,才去做低劑量的電腦斷層。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遺傳關係,如果直系親屬有人罹患肺癌,子代罹患肺癌的機率提高3到5倍,而且發生時間較早。現在我們去找哪些基因和遺傳有關,其中一個是YP1病毒,和基因突變有關係。這個例子是媽媽罹患肺癌,她有4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抽菸、喝酒,沒罹患肺癌;4個女兒都不抽菸,卻都罹患肺癌,所以遺傳因素非常重要。利用基因來做篩檢,可以避免肺癌的發生這就是精準醫學。
再來我要幫獲獎人介紹,癌細胞的發生、復發,和幹細胞以及腫瘤微環境有關,所以獲獎人建立一個可以精準地將藥物送到腫瘤微環境的治療方式:腫瘤微環境相對比較酸,PH值比較低、氧濃度比較低,所以可以透過偵測,將藥物送到腫瘤微環境。同仁們也建立一個腫瘤幹細胞培養方式,找出可以治療腫瘤幹細胞的藥物,經由證明,腫瘤幹細胞用一些老藥就有成效,像是使用30多年的止吐藥,現在醫師開始用在病人身上,發現真有成效,老藥可以新用。在國家型計劃的支持下,進行臨床試驗,減低止吐藥的副作用。我們也做了很多免疫調控的新型治療方式,因為檢查點最近非常熱門,亦即使用DNA序列形成3D結構,取代抗體,可以達到大量製造,並且提供不同目標的圖像檢查點,效果顯著。
最後是我的期待。我一直覺得臺灣有一手好牌,但是沒有把這副牌好好發揮。我們擁有最好的研發人才和很好的環境,但是我們設了過多的法規,自我限制。還有一些人,常常批評,卻都不提出解決方案,這是華人的特性,不喜歡讚美朋友、學生、同儕,但我們知道缺點就應該改進。
首先是鬆綁法規,再來視野角度的改變,我們不能一直只著重在2300萬人,要看到全球市場,和全世界競爭。必須要使資源集中化,臺灣資源太少,不能採取齊頭式平等的方式,這會讓我們失去競爭力,無法培養頂尖人才。此外,我們的部長、行政主管更換迅速,造成很多政策沒有延續性。我們真的希望有更多成功案例可以鼓勵大家,臺灣有能力做到,希望大家多提一些正面的事情,少一些批評,若是要批評,也希望能一併提出解決方案。
我一直覺得要尊重專業,不要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議題多加發言,也許這樣一起努力,生技產業可以發展更好,科學技術也可以做得到,謝謝大家。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