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類比黑洞」可能解答四十年未解決的重要物理悖論

更新日期:106年1月25日

圖1:黑洞霍金蒸發。圖2:結合雷射及奈米科技的「類比黑洞」實驗構想。圖3:圖左為法國綜合理工大學Gerard Mourou教授,右為臺大物理系及天文物理所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陳丕燊。

黑洞霍金蒸發。

結合雷射及奈米科技的「類比黑洞」實驗構想。

圖左為法國綜合理工大學Gerard Mourou教授,右為臺大物理系及天文物理所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陳丕燊。

臺法兩位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穎的實驗構想,建議在實驗桌上打造出黑洞,來檢驗黑洞霍京蒸發是否真的會導致信息遺失。這個黑洞信息遺失悖論已經困擾了物理學界四十幾年,因為它撼動了物理學的根基。

自從霍京(Stephen Hawking)教授在1974年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發現黑洞蒸發效應(圖一左)以來,物理學界對於黑洞蒸發是否會導致信息遺失,持續進行了正反兩面的爭論,幾乎所有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都加入了這埸「黑洞戰爭」。信息遺失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觸及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在任何一個物理的過程中,它的機率必須守恆。而黑洞霍京蒸發卻似乎破壞了這條基本戒律。它暗示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廿世紀的兩大物理革命以及所有近代物理的基礎,或許不能相容。

雖然這個議題如此重要,可是四十年來它的研究僅止於理論的爭辯而極少實驗進展。這主要是因為黑洞信息遺失問題的關鍵點是在黑洞蒸發的晚期、當它快要燒完的時候,而宇宙中絕大多數的黑洞都比太陽的質量還大。根據理論,這種黑洞要完全蒸發,需要10的67次方年之久,而宇宙從大霹靂到現在,才不過138億(1.38×10的10次方)年。相對於黑洞的壽命,它們都還在嬰兒期。所以即使能觀測到(例如2016年 LIGO 發現釋放重力波的黑洞),也無法對信息遺失問題罝一詞。

今年1月23日,國際重量級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論壇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了臺大物理系及天文物理所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陳丕燊與法國綜合理工大學(Ecole Polytechnique)教授兼「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IZEST)主任Gerard Mourou 共同撰寫的論文。兩位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一個新穎的實驗構想,利用日新月異的超強雷射及奈米技術打造「類比黑洞」,來模擬黑洞蒸發的晚期。

跟據愛因思坦的「等價原理」,加速的反射鏡和黑洞在某些物理機制上很相似。譬如說,兩者都有「事件視平線」(event horizon)。當真空量子波動撞上黑洞或鏡面時,兩者都會射出霍京粒子、並且把真空波動裡霍京粒子的對偶模式(partner mode)困在視平線上,直到黑洞完全蒸發或加速鏡面突然停止、因此視平線突然消失時,這些真空對偶模式才能終於被大量釋放出來。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信息如何透過真空波動中霍京粒子和他們的對偶模式之間的「量子糾纏」而保存下來。

當超強雷射穿越電漿時,在相互作用下,會使得電漿中的自由電子被推到雷射的後方,堆積成一面極高密度的電漿反射鏡,並且尾隨雷射同步前進。作者們指出,運用奈米技術,可以製造出密度逐漸加大的薄膜靶。超強雷射打進薄膜後,會瞬間把薄膜融成電漿並產生反射鏡。而當雷射及電漿反射鏡逐漸進入薄膜中密度較大的「深水區」時,它們將會逐漸加速。當雷射結束薄膜穿越時,電漿反射鏡也隨之而突然停止,這正像黑洞蒸發到最後完全消失一樣。因此原則上這個系統可以模擬黑洞蒸發的末期,提供關於信息遺失悖論極珍貴的實證基礎。

難得的是,這篇論文:”Accelerating Plasma Mirrors to Investigate Black Hole Information Loss Paradox” (《以加速電漿反射鏡研究黑洞信息遺失悖論》Phys. Rev. Lett. 118, 045001 (2017); http://journals.aps.org/prl/issues/118/4 ) 還被PRL編輯群特別選出,做為”Editors’ Suggestion”(類似「店長推薦」),而且美國物理學會的機關網路雜誌Physics (http://physics.aps.org) 也於同一天(1月23日)特別撰文推薦介紹。只有極少數的PRL文章能獲得這個殊榮。

陳丕燊教授等不及文章的正式發表,已經組織了一個國際團隊,要把這個實驗儘快做出來。它的成員除了臺大梁次震中心,還有法國綜合理工大學的「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IZEST)、日本國立量子科技中心(QST)之「關西光子研究所」(KPRI)、及上海交通大學。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