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大合照
會中講者報告
本校為促進各領域之交流,本次由醫學院主辦第12場「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於106年2月23日(星期四)下午5時30分假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1樓103講堂及杏園師生活動中心舉行。
本次跨領域交流會由醫學院張院長邀請楊泮池校長、李書行副校長、郭鴻基教務長、李芳仁研發長、11個學院及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加上各院師長共計76人參與盛會。
「菌」臨天下,我們準備了嗎?
醫學院精心安排三個跨領域合作演講主題,首先由吳明賢副院長主講「從細菌致病到細菌治病:「菌」臨天下,我們準備了嗎?」吳副院長提到十九世紀巴斯德和柯霍兩位法國和德國學者建立疾病細菌學說,即有不少致病菌被發現與人類疾病的發生有關。
最近也是最有名的例子是胃幽門桿菌與胃炎、胃潰瘍和胃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發現者馬歇爾和華倫醫師也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臺灣大學的團隊過去致力於開發新的除菌療法並應用篩檢及治療於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預防。但是胃腸道的細菌種類和數量驚人,從口腔至肛門,整個胃腸道有超過百種及百兆數量的細菌,這些細菌種類和數量一旦失衡可以導致各式各樣的疾病,從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發炎性大腸疾病、大腸癌,甚至巴金森症,皆與它們引起的代謝和免疫反應失調有關。
了解這些腸內菌在生理和病理的作用,透過飲食、抗生素、益生菌甚至糞菌移植來治療過去束手無策的慢性病,已成為當前最熱門的新興研究領域。
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
接者,由毒理學研究所姜至剛副教授主講「毒道之處~看不見的飲食危機」,演講一開始,姜副教授以「民以食為天!」做為開場,隨著時代演進,工業與農業快速發展,大部份人類不再需要為了食物短缺的問題傷透腦筋甚至大打出手,吃飽顯然不再是問題時,另一個疑問產生了:「我吃進去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人們開始想要知道吃下去的東西安不安全、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食品安全的問題也就因此誕生。接著以「吃得飽不如吃得巧!」來對應這些問題,科學家們發展出了多套嚴謹的毒理機制來評斷食品安全性。本講演中姜副教授介紹這些機制運作的方法和實際應用例子,當近年來黑心食品安全層出不窮,引起消費者恐慌。
實則,「劑量」乃食安問題中最重要的關鍵,大部分食安事件多可視為「假議題」,原因便是其中有害物質未達致害劑量。其次,政府應以「風險分析」模式處理食安問題,做好風險溝通與管理。最後,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尤其應注意熱量過剩所造成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再生醫學:重塑組織修復的新面貌
壓軸的演講是請到外科部鄭乃禎副教授主講「再生醫學:重塑組織修復的新面貌」。傳統上,組織器官功能或結構上的缺損需仰賴自體或異體器官移植作為最終解決之道,然而近來蓬勃發展的再生醫學,運用組織工程的概念提供新的治療方向。
其原理為應用工程學與生命科學的原理與方法,發展生物性的替代物,以便恢復、維持、或改善生物組織的功能。相關研究需結合各領域專家合作,才能達成臨床應用之目標。
各演講主題,受到與會者的肯定,反應熱烈,期盼能藉此交流促進更多的跨領域間互相認識並進一步攜手合作。
演講會後約晚上七時,與會人員於會場(103講堂)合影留念,隨即轉往醫學院二樓杏園師生活動中心以自助餐方式進行餐敘,與會人員淺嚐一杯迎賓雞尾酒後,即取用具媽媽味、葷素兼備的餐點後自由入座,邊吃邊聊,相談甚歡。
透過演講會、餐會交流,埋下跨領域合作種子。全部行程於當晚九時左右圓滿結束,與會人員咸認為此種交流活動確能促進各學院間的相互認識,並導引出跨領域的合作。續104年7月2日醫學院辦理第一場再經本次第12場活動,經由一場又一場的跨領域交流餐會,必可使本校發揮更大更完整追求卓越的教學研究績效。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