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電子所劉致為教授博士生研究成果榮獲2022 VLSI-TSA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瀏覽器版本過舊,或未開啟 javascript
請更新瀏覽器或啟用 javascript
臺大人類學系林開世主任致詞
台大圖書館暨博物館群召集人陳光華館長致詞
台大文學院黃慕萱院長致詞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伊汎常務監事致詞
苗栗縣賽夏族瓦祿部落發展協會風順恩理事長致詞
苗栗縣議員潘秋榮議員致詞
由織女潘麗鎂女士示範傳統地織機操作方式
人類學博物館胡家瑜教授(持麥克風者)與重要的賽夏部落策展團隊
耆老們正在吟唱織布歌和數數歌
賽夏族糯米糕tinawbon製作體驗中
豬肉ayam與糯米糕tinawbon準備中
100斤豬肉ayam
老師們正蹲在地上放置豬肉串和米酒,向祖靈獻祭
展場照片
當天現場導覽現況(滿滿的特展室)
大家踴躍參加第一場公共演講
滿滿的茶點
人類學博物館特展 「織出祖先的紋路(tinon noka tatini’ ka hinobaang)-尋回賽夏百年服飾風華」開幕儀式於9月22日下午展開,就在祖靈的保佑下,吹散了滿天的陰霾和工作同仁的擔心,在炎熱的下午熱鬧展開。
感謝許多貴賓、先進和朋友的支持,將我們租來的帳篷擠得水洩不通,有些人還不得已只能站在太陽底下,觀看典禮的進行(小編OS:真是辛苦你們了...)。儀式一開始先由賽夏耆老,帶領族人與臺大的老師們,以豬肉串和竹杯盛米酒,在博物館旁的空地上,面向東方向祖靈獻祭,祈求開幕儀式和特展都能順利圓滿成功。
再由部落的耆老們,以族語吟唱織布歌與數數歌。織布歌是一首描述織女,從種植苧麻、揉線、整經、上機織布的整個過程,歌曲中還穿插織布時的咚咚聲,讓我們可以一邊聽著美妙的歌聲,一邊想像織布的情景。而數數歌則是教兒童以族語數數字的歌,所以和許多數數歌一樣,聽起來非常活潑有趣。只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辦法唱太多遍,所以小編還是沒能背起來。
這次部落和臺大都有許多貴賓到場參加,所以我們邀請了主辦單位之一的賽夏族瓦祿部落發展協會風順恩理事長、東河社區發展協會伊汎常務監事、苗栗縣議員同時也是族人的潘秋榮議員、博物館的大家長臺大文學院黃慕萱院長、臺大博物館群召集人陳光華館長、和人類系林開世主任。最後的壓軸是由胡老師介紹這次特展的重要團隊,包括參加重製的十位織女、借家傳長衣給博物館的趙香茵女士和這次設計文宣視覺與展示空間的賽夏族青年錢庭宇。
終於結束了博物館廣場上的儀式,由胡老師帶領滿頭大汗的眾人,一起進入特展室參觀 (ㄔㄨㄟ ㄌㄥˇ ㄑㄧˋ),並由織女潘麗鎂女士,為大家展示地織機的用法,由菈露在一旁為大家解說。再由胡老師簡單說明展場與展示內容的介紹,並請風順恩理事長、林淑莉老師介紹重製的作品與經過,由趙香茵女士向大家介紹家傳的這件長衣。
參觀完特展後,族人特別為大家準備現打糯米糕與豬肉,許多嘉賓也一起體驗了打糯米糕喔~當然博物館也有準備了滿滿的茶點招待大家~~期待大家都有個愉快而且充實的下午。
開幕結束後,就是我們的公共演講與座談,這次由風順恩老師與林淑莉老師,跟大家分享了這次重製的緣由與重製過程中的酸甜苦辣。由於大家都非常有興趣了解整個過程,不但把博物館216室擠得滿滿的(我們很努力地增加了幾次位子,但最後仍有幾位因沒有位置而只好放棄或站在外面看),也都留到了最後一刻,結束後仍興致昂然地與老師們討論著~~
(工商服務時間)下一次的公共演講在11/3下午15:00人類學博物館216室,我們邀請了潘秋榮博士(議員),來為大家講述巴斯達隘祭典與賽夏文化,這次在展場播放的2016年巴斯達隘十年大祭的影片,也是潘博士提供,博士將第一次公開放映獻給了人類學博物館,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囉~~~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