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周紀寧透過自我觀察,發現將自學筆記匯集成資料庫能更方便理解,提高成就感
周紀寧將自我極限探索之旅的成果集結出書
願紀寧赴美國深造前程似錦
黝黑的皮膚、靦腆的笑容,在周紀寧溫文儒雅的外表下,卻有顆熱情滿溢的心。他就讀臺大資工系期間,除了鑽研多媒體外,還自學數學、哲學等跨領域的知識。也因為認知到自己學習的熱情,在參與主動學習者計畫期間,便以「研究自學」為題,展開半年的自我極限探索之旅,並將結果集結出書。今年九月,周紀寧在學士畢業後,將前往美國哈佛大學逕讀博士。趕在出國前夕,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把他的心路歷程完整記錄,希望開啟讀者對學習的新想像。
體育班的經歷,發現自學的樂趣,如果想學習,就需要靠自己。談到為什麼對自學產生熱忱,周紀寧回憶道。國中時期就讀於體育班,老師在課業上相對要求不高,同學間學習風氣也低落,學習知識唯一的管道只剩下他自己了。也因此,每當數學課本發下來,他便會回家翻閱,自行開始練習習題;而這樣努力的成果也展現在成績單上,讓周紀寧初次體驗到自學的美好。
然而,事情沒有他預期得那麼順利,「國高中只要趕在老師的進度前讀完就好,很簡單;但大學的東西讀不完,也讀不懂!」周紀寧如此詮釋。在經歷過一段自喻為無頭蒼蠅的學習歷程後,他開始思考,上萬堂大學課程、線上影片和演說研討等等這麼多的資源,到底該如何選擇適當的課程?又如果決定投入心力學習一件事情,究竟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最大效益?面對這樣的疑問,除了自己多嘗試,周紀寧也加入教學發展中心的「主動學習者計畫」,透過半年有系統地陪伴輔導,試圖找到解決這項問題的答案。
不是自學,而是研究如何自學
「看看能把自己push到什麼極限。」談到加入主動學習者計畫的初衷,周紀寧的眼神透露著興奮。對此,他先規劃幾個學習小目標,中間再各保留一段時間作為緩衝,讓這個實驗性質的計畫能有更多反思的空間。其次,他每周寫下心得和反思,要求不論成功失敗都要誠實地記錄。那這半年下來,周紀寧又發現了什麼?
在學習態度的層面,透過半年的自我觀察,他知道不論再如何自律都有偷懶的時候,亦清楚自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惰性,又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惰性繼續放大,像是他發現,如果和他人一起規劃,訂下目標,便會有更多的動力讓自己撐住。其次為他發現「做紀錄」的重要性。周紀寧因為計畫期末成果展示的壓力,勉強地開了一個英文部落格,寫下自學筆記,一兩個月後回首檢視,卻驚覺這已是個非常珍貴的資料庫。因為同樣的知識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若有一個平臺匯集所學,不但不容易搞混,也方便理解,使他提高了成就感,更增加繼續更新部落格資料的動力。這些發現也讓周紀寧在接下來的學習歷程更得心應手。
從自學看生涯 – 取捨與求知的智慧
談到參與計畫後的收穫,急切想傳承經驗的周紀寧也主動提及對自學以及跨領域學習的建議。首先是大學與高中自學上的差異,眾所皆知高中的教學方式是由教師一步一腳印帶著學生領悟,但大學同樣的課程卻可能有不同的老師、不同版本的參考書以及不同的授課方式,因此,「慎選」便相當重要。他以自己為例,某個下學期突然想選修數學系的代數課程,但是代數上已經上完了,他必須儘快趕上代數下的進度。因此,他先依自己的需求訂下時程,再四處請教同學。「有目標真的很重要」,先知道自己選擇這堂課的原因是什麼,才有辦法找出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那麼,臺大課內外資源豐富多元,對於好像有興趣但又不確定的事物,我們該怎麼確定呢?或是我們該如何去學習這些完全沒基礎的事情呢?「去問較懂那一方面的人,請他給你建議!」周紀寧以自身經驗建議。像是他覺得自己對哲學似乎有一點興趣,但是每次看到康德、杜威等層出不窮的人名便覺得非常痛苦。於是,他去請教物理雙哲學朋友的想法,得到各個擊破的建議,先針對喜歡的哲學家或學派,如科技哲學,專注閱讀他們的經典,除了比較容易產生樂趣,還能理解一部分之學識,遠比貪多嚼不爛的情況好。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讓過來人給予學習路徑的建議,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
最後,對於如何選擇專業的問題,周紀寧建議興趣和產業趨勢要明確地劃分,不要一股腦地因為自己喜歡而忽略未來的職涯發展。他補充,不是要以市場需求的高低來培養學習興趣,而是培養興趣的同時,設法找出可以連結市場需求的方式。他舉自己為例,因為最喜愛的研究主題沒有可發展的市場,他便設法連結到資工較為熱門的主題,如:人工智慧,讓職涯與興趣相輔相成。
從線下到線上 – 談MOOCs課程
訪談的尾聲,我們詢問了周紀寧如何善用學習工具。他表示在自學歷程中,除了學習夥伴,線上課程亦是項重要的協助。「線上課程有搭配線下的東西,質量非常好」,因為除了線上課程廣為人知的優點:進度自由、不受外在環境影響,更有了學生習慣的當面問答橋段。以資工系林軒田老師「Machine Learning」為例,老師課程後期都以影片播放為主,但透過大量的助教解題與討論,學生的學習成效非常好,MOOCs課程為人擔心的學習鬆散問題便被解決了。「單用線上課程與線上討論,成果會有限。」周紀寧如此註解。
臨行的叮嚀 – 多問多嘗試
訪談結束之前,周紀寧提到「嘗試」的重要性,除了向他人請教,若自己也能親身體驗過感興趣的事情,便會擁有更深層的體會。因此,喜愛研究的他會多去參與不同領域的討論會,自己也曾帶領過跨領域主題的讀書會。另,也建議商管學院的學生多把握實習機會。最後,他鼓勵學弟妹勇於詢問前輩,因為前輩也受過他人幫助,都樂意給予學弟妹更多意見,他自己身旁留學美國的朋友們也多有如此回饋的心態。一場滿溢學習熱忱的對談在歡笑聲中落幕,懷著感恩與期待的心,周紀寧旋赴美國深造,繼續創造驚奇的自學與研究之旅。
發表於2017-12-15由jscheng1210
撰寫訪談者:趙先平、鄭如珊
攝影:張意菡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