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圖一、BMI、糖尿病與結核病三者間之可能因果關係圖
圖二、BMI和糖尿病對結核病的聯合效果
結核病為全球致死人數第一的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也持續致力於結核病的根除,其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是對結核病之社會決定與危險因子付諸關注和行動。過去諸多研究顯示糖尿病為結核病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另一方面,近期之流行病學世代研究卻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和結核病的發生存在負相關:體重過輕相對於體重正常的人有較高的結核病風險;相反地,肥胖相較於體重正常的人則有較低的結核病風險。然而,在肥胖的族群中,應有較高的糖尿病比例,結核病風險應該隨之提高。這樣的推論和前述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肥胖有較低的結核病風險,呈現矛盾現象。這表示由肥胖導致結核病風險之改變(上升或下降),可能存在不同之機轉。機轉之一為肥胖本身對於結核病之直接保護效果,另一機轉則為肥胖透過糖尿病所間接導致結核病之風險增加(圖一)。在現今營養變遷,肥胖與糖尿病盛行率都逐年提高的時代下,釐清肥胖、糖尿病與結核病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顯得十分重要。
公衛學院林先和老師與中研院統計所黃彥棕老師之團隊,分析兩個大型的臺灣世代資料,分別是三年(2001、2005、2009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及2005到2008年的新北市社區健康篩檢(NTC),總共追蹤將近170,000人7年以上。研究發現在這兩個世代中,肥胖族群後續罹患結核病之風險,相較於正常體重族群分別下降了33%與37%。而體重過輕族群之結核病風險為正常體重族群的2.3和2.4倍。
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中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分別量化「BMI對結核病的直接效應」,以及「BMI透過糖尿病中介效應對結核病的間接效應」(圖一)。結果顯示整體BMI對結核病的效應主要受直接效應路徑的主導。分析結果也顯示,有糖尿病且肥胖的族群相較於正常體重但沒有糖尿病的族群有相同甚至更低的結核病風險(圖二)。
此研究結果於2018年3月發表於感染症知名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研究中觀察到高BMI對於結核病的保護作用,不能解讀為有關單位需減少對於肥胖防制的努力。重點在於在全球營養變遷下,必須全盤了解肥胖與糖尿病之快速上升,對於全球結核病疫情防治的可能影響。而與結核病相關之代謝和免疫反應之間的交互影響,未來需從生物機轉上進一步釐清,爾後可能對結核病之治療與防治,甚至是根除策略上提供重要的基礎和方向。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