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藥理學邱麗珠教授團隊針灸止痛作用研究發表於2018年10月2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更新日期:107年11月13日

圖1:邱麗珠教授團隊該項研究於2017年榮獲科技部頒發的《未來科技突破獎》

邱麗珠教授團隊該項研究於2017年榮獲科技部頒發的《未來科技突破獎》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induces analgesia via orexin initiated endocannabinoid disinhibition in the periaqueductal gray

這項研究發現,電針小鼠內關穴後,經由刺激正中神經,導致下視丘神經元釋放一種名為食慾素( orexin )的神經胜肽至中腦疼痛控制的腦區(稱為PAG),進一步促進內生性大麻釋放,進而減少抑制性的神經元活性,最終導致止痛作用,並且該止痛作用機制與腦內啡無關。

該研究源起於臺大藥理學研究所邱麗珠教授(兼任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所長)團隊在2011年發表在神經科學經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的研究成果。邱教授年帶領的以何昱征爲主的臺大藥理學所研究生團隊,主要利用電生理方法,發現食慾素在PAG可透過内生性大麻的釋放,引起止痛效果(Ho et al, J Neurosci. 2011 Oct 12;31(41):14600-10. doi: 10.1523/JNEUROSCI.2671-11.2011.)。

這個由食慾素導致内生性大麻釋放的作用是一個全新的止痛機轉,爲了證實此止痛機轉之生理意義及臨床應用方式,邱教授於2012年與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所及中醫藥研究中心陳易宏教授團隊合作,前後歷時6年完成這項研究。該研究於2018年10月26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此項發現對於中醫針灸為何能止痛,提出重要科學證據支持。針灸用於緩解疼痛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而且已是中醫常規的治療方法,世界衛生組織也將針灸止痛納入64種針灸療效之一。以往認為針灸止痛的機轉以腦內啡的釋放最為重要,但此項研究發現活化下視丘食慾素神經元啟動的内生性大麻釋放,應是針灸止痛機轉的另外一項重要機轉。

活化下視丘食慾素神經元啟動的神經路徑,是新發現的針灸止痛機轉,與腦內啡引發止痛的神經路徑是不同的,兩者都是與針灸止痛有關的中樞神經機轉。此發現(與腦內啡無關的針灸止痛作用)具有臨床上的重大意義,將有機會對於臨床上對於嗎啡產生耐受性的病人,提供另一項治療方法,因為機轉路徑不同,預期對於嗎啡產生耐受性的病人,仍然能夠以活化食慾素神經元的神經路徑進行止痛。

此項研究成果預期將引領後續止痛藥物的開發,尤其是對於已經產生嗎啡耐受性的病人,推測仍然能夠以活化食慾素神經元的神經路徑進行止痛,此項研究指出的神經路徑可以作為開發止痛藥物的新靶點。

針灸的研究成果發表要說服西方醫學專家在高影響力期刊發表實屬不易,投稿過程歷時多年,尤為艱辛。但此項研究受到國科會/科技部的神經科學推動計畫與以及《腦科學專案計畫》單一整合型計畫的肯定與長期支持下,作者們方能堅持立場,完成此富有突破性的研究,以及被高影響力科學期刊所肯定與發表。作者們非常感謝科技部對基礎研究的願意提供長期的支持,讓學者放手進行需要時間的突破性的研究。

本篇發表情形 (註明詳細期刊資訊):此論文於2018年10月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所發表。PNAS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期刊,在基礎科學學術領域中是最負盛名的學術雜誌之一,擁有廣泛影響力,讀者群為世界各地從事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的科學工作者。

本突破性研究也引起奧地利廣播公司科學部門(Austr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Science Dept)的興趣,在論文剛發表當天,隨即採訪本團隊。

本篇獲獎情形:此項研究於2017年榮獲科技部頒發的《未來科技突破獎》。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