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慶祝臺大創校九十週年 社會、人文與科學高峰會‧隆重登場

更新日期:107年11月29日

圖1:臺大理學院劉緒宗院長、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高涌泉主任、臺大大氣系郭鴻基教授與科學與人文論壇講師合影圖2: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以「科學與社會的雙螺旋運動–氣候變遷下的共同演繹」為題,辦理交流論壇,邀請臺大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擔任主持人,總統府蕭新煌資政與臺大大氣系郭鴻基教授擔任與談人。圖3: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之「科學、歷史與人文」論壇,邀請臺大歷史系陳慧宏副教授擔任論壇引言與主持人。圖4: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之「從新媒體藝術探科學,從表演藝術探時空」論壇,邀請新媒體表演藝術家蘇文琪擔任論壇引言與主持人。

臺大理學院劉緒宗院長、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高涌泉主任、臺大大氣系郭鴻基教授與科學與人文論壇講師合影

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以「科學與社會的雙螺旋運動–氣候變遷下的共同演繹」為題,辦理交流論壇,邀請臺大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擔任主持人,總統府蕭新煌資政與臺大大氣系郭鴻基教授擔任與談人。

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之「科學、歷史與人文」論壇,邀請臺大歷史系陳慧宏副教授擔任論壇引言與主持人。

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之「從新媒體藝術探科學,從表演藝術探時空」論壇,邀請新媒體表演藝術家蘇文琪擔任論壇引言與主持人。

為紀念國立臺灣大學 90 年校慶系列活動,理學院協同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以科學與人文對話為主軸,在 11 月 17 日於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社會、人文與科學高峰會」活動,包含「科學與社會論壇」和「科學與人文論壇」共5個論壇,邀請學者們進行跨領域深度討論。論壇由臺大理學院劉緒宗院長引言揭開序幕。劉院長從自身化學背景看工業中使用二氧化氮、聚乙烯的兩難,點出跨領域深入交流的重要。

上午的論壇以「科學與社會的雙螺旋運動-氣候變遷下的共同演繹」為題,由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協助規劃。臺大大氣郭鴻基教授以氣象實證資料指出,只有用更大尺度(如年代紀)才能較全面地掌握氣候變遷,破除因資料量過少導致預測數值失準的困境;然而在資料量不足之際,仍應精進防災能力,強化應變技能。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總統府資政、中研院社會所特聘蕭新煌研究員、臺大地理周素卿教授、臺大學生會永續部高怡瑄部長探討了政府、學者、民眾以及新世代的角色,他們不約而同指出:社會中不同角色應相互合作,串連個人的力量發揮更大影響力。如何在各自的問題痛點中尋求共同解方,又是另一大考驗。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院長則是從六輕研究的經歷分享科普的重要性,以加州大學學生與議員合作推動永續政策為例,作為未來賦權民眾、公眾推動的借鏡與模範。

下午的論壇關注在科學、歷史人文與藝術等跨領域的交流。開場時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高涌泉主任感念11月10日逝世的臺大醫學院謝豐舟名譽教授多年來對科普教育、臺大的熱忱與貢獻,特將此活動獻給謝教授。

《科學、歷史與人文》論壇以歷史的眼光,解析社會和文化如何共同造就科學發展。來自臺大與中研院的4位學者討論了科學以及宗教的關係、西方科學在傳播到中國時發生的變化,並以天文曆法為例比較中西方宇宙觀的差異;在宗教與科學看似水火不容的衝突中,啟蒙時代的科學家如何同時追求真理又信仰上帝。新媒體表演藝術家蘇文琪規劃了《從新媒體藝術探科學,從表演藝術探時空》論壇;當藝術家以雷射光束建構扭曲的空間、在粒子的運動中看見身體的韻律,科學家同樣也在這些展演中看見實驗室的日常,並且在藝術中感受到對於科學的驚奇與好奇。最後在臺大音樂所蔡振家副教授與哲學系梁益堉教授帶領下,走入人文學者的科學實驗室,如何以心理學實驗破解意識哲學中的難題、從腦造影中解讀人與音樂的共鳴。在這裏,哲學走出了抽象的高塔,成為可被檢證、量化與分析的客體;而樂譜上的音符也能被轉化為生理上的指標。科學與人文在此安然接壤,同時也為人文研究帶來一種新的取逕。

「社會、人文與科學高峰會」的影音全記錄與文字特稿將於整理後,陸續公開在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部落格(https://case.ntu.edu.tw/blog/)與影音平台(https://www.youtube.com/user/NTUCASE)。

活動相關網站: https://case.ntu.edu.tw/sciactivity/ntu90forum/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