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Juan Gil 院士演講
大合照
從今(108)年3月開始,由科技部主辦的「南向華語與文化傳譯」計劃 (Nusantara,南方人文沙龍),共邀請十一位專家學者在國內幾所大專院校巡迴演講,側重南向國家的政經與文化議題。清華大學邀請的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 Juan Gil,特別與本校、成功大學、暨南大學合作,連續四場主講「大航海時期馬尼拉的華人與《西班牙漢文辭典》」。
第三場於11月21日在臺大總圖舉行,由張淑英教授主持,眾多中外學者齊聚聆聽,包括菲律賓國家檔案館館長 Victorino Mapa Manalo,馬尼拉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館長 Regalado Trota José,中研院學者、國際博士生,校內外修習西班牙文的同學,現場座無虛席,盛況空前。
演講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 Juan Gil 院士講述了16世紀西班牙人與華人在馬尼拉開始交流的概況、華人的社經地位與角色,以及彼此之間的衝突。院士指出當時中西貿易以馬尼拉為集散地,大批前往貿易經商的華人自成一格,歐洲第一個中國城(parián)便在此形成。在馬尼拉的華人稱為 Sangley(生意人、生理人),他們藉由販賣生活必需品和工藝技術賺取西班牙人的銀幣(real),再加上華人勤勞又善於經商,主宰了當地經濟,導致西班牙人殖民馬尼拉時備感挫敗;此外,多數華人不像麥士蒂索人(mestizo,意指混血)較願意接受天主教教義,或融入當地社群。特別是官商勾結、利益糾葛的紛爭,曾引發該地四起華人武裝反抗,殖民政府甚至還三度驅逐華人。最後,院士總結:西班牙殖民者和馬尼拉的華人間存有矛盾關係:一方面,華人供給生活所需、奠定殖民基礎,另一方面,華人也是西班牙在海外殖民的一大阻礙與威脅。
第二部分的演講聚焦於《西班牙漢文辭典》,該辭典原稿目前保存於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的檔案館,內容收錄兩萬多個西漢詞彙,包含西班牙文解釋、漢字、閩南語拼音及華語拼音。院士指出,該辭典應由道明會修士所編撰,許多字詞帶有拉丁文的書寫法;儘管如此,辭典中的字彙多以日常生活為主,而少與天主教相關,可以推斷當初編撰辭典目的與宣教並無直接關聯。
在詞彙翻譯對應方面,院士談及不同的漢文詞彙有時會以相同的西班牙譯文表達;有些傳統中國節慶會使用天主教教義解釋等; 而當西班牙文或漢文找不到相對應的動植物種時,其譯文欄位便會留白。院士特別點出,該手稿編撰年代的線索與臺灣息息相關。根據辭典對於「雞籠、淡水」的解釋——「西班牙人在艾爾摩沙島上的土地(Tierra de Isla Hermosa ado estan los españoles)」,我們可以判定:手稿編寫時間正值西班牙人佔領北臺灣時期,即1626至1642年之間,《西班牙漢文辭典》也因此作為大航海時代下,西班牙人與菲律賓華人互動的重要證據。
本次講座別出心裁,採用西班牙文演講,中文簡報說明以及中/英文講義的方式呈現。問答期間現場觀眾反應熱烈,各國籍的學者與學生相繼以西班牙文或中文發問,充分展現對於「大航海時期馬尼拉的華人」抑或《西班牙漢文辭典》的好奇和求知慾,院士也藉此機會補充更多內容、作出更詳盡的說明。最後,主持人張淑英教授感謝即將慶祝80歲大壽的Juan Gil 院士蒞臨演講,也謝謝兩位來自菲律賓的學者、各領域的老師以及同學們的參與,並期許本次的講座能帶給聽眾文化或語言上的激盪。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