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不論高B肝病毒濃度的母親有無在孕期使用抗病毒藥物TDF,孩童的長期生長、骨質發展、腎功能均無差異。
醫學系小兒科張美惠教授團隊,於今年發表的「孕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預防B肝病毒母嬰傳染之孩童長期追蹤研究」,刊登於2020年6月份的Journal of Hepatology。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台灣自1984年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接種計畫後,阻絕了約90%的B肝病毒母嬰傳染。但B型肝炎e抗原陽性母親(母體內B肝病毒濃度高)的孩子,即使出生後按時接種B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仍有約10%會在嬰兒時期感染,成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針對這些體內B肝病毒濃度高的孕婦,近年已有多篇論文,包括醫學系張美惠教授團隊的研究,證實在懷孕第三孕期至產後初期,使用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能使孕婦生產時血液中B肝病毒量明顯降低,有效降低母嬰傳染機率。但過去研究只追蹤這些孕婦及小孩至產後數月至一年,缺乏長期追蹤的安全數據。而抗藥性低、抑制B肝病毒效果好、醫學會治療準則所建議預防母嬰傳染首選的抗B肝病毒藥物 -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長期使用可能有腎毒性及骨質流失的副作用。
此研究共追蹤128位曾參與懷孕30-32週至產後一個月使用TDF預防B肝病毒母嬰傳染研究計畫的孩童,其中71位為TDF治療組,57位為控制組。一年追蹤一次孩童的身高體重、腎功能指數、骨質發育相關生化指數、及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y)測量之骨質密度。追蹤次數共255次,追蹤時孩童的年齡中位數為4.08歲(範圍:2-7歲)。兩組孩童之性別、追蹤年齡、追蹤次數均相當。結果顯示,這些B肝病毒感染且病毒濃度高的母親所生的孩童,不論是否有胎兒時期暴露於TDF的藥物史,從1歲至6-7歲時的身高體重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適用於全球兒童生長曲線標準,兩組孩童長期追蹤之腎功能、骨質發育也沒有差異。此研究的結果可為臨床醫師、B肝病毒感染的孕婦及其家人提供令人信服的長期安全資訊,有助於台灣及全球根除B型肝炎病毒感染。此篇論文刊登於2020年6月份的Journal of Hepatology。(此研究全文:https://www.journal-of-hepatology.eu/article/S0168-8278(20)30062-3/fulltext )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