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哥白尼學院院長暨秘書長與教科部國際司司長 來訪臺大
臺大消化醫療團隊於2021年2月在Gut期刊發表重要成果
防治計畫的濫觴,吳明賢教授(現任臺大醫院院長)、林肇堂教授於1996年在馬祖執行胃鏡,篩檢胃癌。
臺大醫院與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於2004年開始全面根除幽門桿菌,預防胃癌。
李宜家教授於2020年在馬祖針對胃癌防治向劉增應縣長分享長期成效
傳統胃癌防治是使用胃鏡來找尋早期癌,然而,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民眾接受度低,也無法改變癌發的病程;目前已知感染、慢性發炎與癌症三者息息相關,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與胃癌之間關係是典型例子,幽門桿菌會造成胃炎,長期發炎導致胃腺體破壞、胃酸下降及胃內菌相變化,進而產生癌細胞,相較於無感染者,幽門桿菌感染者有十倍以上的胃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理論上根除幽門桿菌,可以大幅降低胃癌的發生率,然而,針對社區民眾進行胃癌預防,世界仍缺乏實證的指引,因為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以社區為單位有許多未解之處,包括前置的目標族群擬定、篩檢工具選擇、邀約方法、陽性轉介,以及後續的長期效益與副作用評估,完成這些環節需要跨領域的緊密合作,以及持之以恆的投入。
為了解決這個迫切的問題,臺大醫院消化醫療團隊深入高胃癌發生率的馬祖社區,年年克服可能的不良天候,至四鄉五島進行第一線的胃癌防治,亦同步建置當地的內視鏡專業人力及進行教育訓練,進行全面篩檢幽門桿菌,提供有效治療,不僅大幅幽門桿菌盛行率由近七成降低至一成,胃癌發生率隨之下降53%,死亡率也下降25%,預期2025年發生率可進一步下降達68%,死亡率降低39%,解除胃癌的威脅,此計畫以長達十五年的研究時間證實:「抗生素治療可以預防胃癌」,成果於2021年2月發表在《胃腸病》(Gut)期刊(PMID: 32792335),完整敘述出胃癌防治的歷史。
本計畫為高風險社區使用全面除菌法來預防胃癌的世界首例,提出了以下創見:
- 藉由降低起初的發炎反應,可以成功預防後續癌症的發生,不僅是胃癌,這學理對於其他發炎相關癌症的預防,也提供重要的實證依據;
- 幽門桿菌根除治療對於細菌抗藥性、腸道菌叢失衡、及其他胃腸道疾病的風險,在長期的觀察下,並未有負面影響;
- 成功除菌後,幽門桿菌再感染的風險很低;
- 年輕人除菌獲益最大,因為他們胃黏膜基因層面不可逆的傷害較輕,也可減少小孩子被傳染的風險;
- 幽門桿菌的篩檢,可納入既有的醫療照護體系,以優化資源的運用。
本計畫也衍生出多面向的產官學合作:
- 根據細菌抗藥性,發展出精準的除菌治療(PMID: 26338825);
- 協助本土產業研發出幽門桿菌糞便篩檢方法,成功通過國家認證,為深具實用性的社區篩檢工具(PMID: 25530066);
- 跨國合作發展除菌後的胃癌風險指標,包括血清學檢測及胃黏膜DNA甲基化檢測(PMID: 29369241; PMID: 32671873);
- 協助本土產業,發展出結合幽門桿菌糞便抗原及糞便潛血檢查之二合一法,同步提供胃癌與大腸癌防治,不僅降低間接成本,更大幅提升效益(PMID: 33444571);
- 將馬祖防治經驗推廣至胃癌高發生率的臺灣其他偏鄉(PMID: 31677184);
- 結合初段與次段預防,發展出胃癌個人化的防治方法(PMID: 30453970)。
Gut的全文連結如下:
https://gut.bmj.com/content/70/2/243。
對於胃癌防治計畫的更進一步了解,可上YouTube,聆聽李宜家教授在馬祖當地的演講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Vtt8m9PWs。
https://youtu.be/aStR-9xRqUc。
也可參考下列國際指引:
- 2013年於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WHO)針對「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s a Strategy for Preventing Gastric Cancer」一題,共同發表的胃癌防治世界指引:https://www.gastro-health-now.org/wp/wp-content/uploads/2014/09/WHO-IARC-Report-2014.pdf。
- 2020年於世界胃腸組織(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針對「Gastric Cancer Screening: Who, When, and How?」一題,共同發表的臨床工作指引:https://www.worldgastroenterology.org/UserFiles/file/WGOF/WDHD2019/WDHD2019Handbook.pdf。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