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恭賀本校師長榮獲 第20屆有庠科技獎

更新日期:111年6月1日

圖1:恭賀本校師長榮獲 第20屆有庠科技獎。

恭賀本校師長榮獲 第20屆有庠科技獎。

第20屆有庠科技獎得獎名單日前出爐,恭賀本校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特聘教授榮獲「有庠科技講座(資通訊科技)」,全體師生由衷恭賀獲獎師長,共同分享其榮耀與喜悅。

張耀文院長的研究成果早已深刻地影響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領域的發展,他是 ACM 和 IEEE 學會雙會士,2013年被電資主流媒體EE Times譽為「EDA的微電子先鋒」,其團隊於2015年被譽為「全球最好和最聰明的」。張院長長期擔任國際社群領導人,曾擔任頂尖會議 ICCAD和ISPD主席,更是首位非歐美的頂尖電子設計自動化學會2020/2021 IEEE CEDA總裁。他的研究已締造多項紀錄,2013年獲DAC 50周年頒發研究成就獎,2017年獲DAC最佳論文獎,為近30年來國際最頂尖會議DAC、ICCAD和期刊IEEE TCAD全球最多產作者。

其次在「有庠科技論文獎」部分,本校分別有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逄愛君特聘教授(資通訊科技),以及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黃筱鈞(生技醫藥)、凝態科學中心研究員王立義(綠色科技),以及電機資訊學院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王鈺強(人工智慧)獲獎。

逄愛君副院長的獲獎研究,是關於網路邊緣端實現智慧運算與決策,用以滿足低延遲應用需求,已為前瞻行動通訊產業必然的趨勢。本次得獎論文從永續服務的角度,以深度嚴謹的學術理論分析,透過真實車載數據的實驗結果驗證,強化行動電信業者與應用服務提供商在邊緣計算架構下彼此合作的商業模式,創造產業生態系正向循環,產生更豐富多樣的前瞻應用。

黃筱鈞副教授的獲獎研究,是藉合成生物學探索不對稱細胞分裂的設計原理。團隊在行對稱分裂物種中,利用外加已知物化性質的外源蛋白,從下而上重現單細胞內不對稱性與分化。研究說明聚合作用結合限制擴散為不對稱細胞分裂的最小條件,提供發育生物學互補證據。從合成發育學角度,未來設計將能精準到單細胞為單一位元。

王立義研究員的獲獎研究,創新地使用環丁碸做為鈣鈦礦前驅物溶液的添加劑,利用其高偶極距及高沸點特徵,建立新穎的晶體控制成長機制,並開發出製備高品質鈣鈦礦薄層之簡易途徑,成功克服目前常用之反溶劑輔助一步驟溶液合成法的嚴苛製程限制,因此可應用於製備大面積膜片,並相容於各類工業化製程,進而生產高效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元件模組。

王鈺強教授的獲獎研究,主題是領域泛化。在深度學習與人工智慧(AI)應用中,往往會遇到訓練與測試資料來自不同領域,因此侷限了模型在資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舉例來說,使用臺灣街景資料訓練的自駕車,如何到各國依舊能暢行無阻;使用一家醫院病理影像訓練的檢測模型,到其他醫院可否不受設備差異,達到一樣的辨識效果。因此,我們設計了深度學習師生網路的架構,搭配對抗式學習的訓練,讓AI模型在未取得目標領域的資料下,達到上述領域泛化的能力。

詳見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官網:
https://yzhsu.feg.com.tw/tw/news/details.aspx?id=171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