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本校師長榮任中研院院士交流活動

更新日期:111年9月14日

圖1:本校具中研院院士頭銜的師長,圖從左至右分別為:王瑜教授、彭旭明教授、李怡庭教授、林麗瓊研究員、管中閔教授、鄭毓瑜教授、牟中原教授。

本校具中研院院士頭銜的師長,圖從左至右分別為:王瑜教授、彭旭明教授、李怡庭教授、林麗瓊研究員、管中閔教授、鄭毓瑜教授、牟中原教授。

為恭賀經濟系李怡庭教授、凝態科學研究中心林麗瓊研究員榮任中央研究院第33屆院士,本校日前舉辦「臺大教師榮任中研院院士交流活動」,邀請二位新科院士分享研究成果與心路歷程。校內多位具院士頭銜的師長,包含牟中原(第31屆,任教化學系)、鄭毓瑜(第32屆,中文系)、王瑜(第28屆,化學系)、彭旭明院士(第22屆,化學系),以及本校校長管中閔(第24屆,財金系)皆到場祝賀。

管校長致詞時表示,臺大舉辦中研院院士的交流活動,目的在表達學校對於老師從事研究工作的重視,亦鼓勵投身學術研究的工作者再接再厲,希望臺大有更多老師能獲得肯定,其成就也能被社會所認識。

本校中文系講座教授的鄭毓瑜院士在引言時指出,常有學生問她,為何那麼熱愛學術研究?她想,她並沒有把研究僅當作一份「工作」,因此才會隨時隨地對研究有種渴望,這樣的渴望就是來自於求知與求真的快樂、貢獻社會的情懷,以及崇高的召喚,這三個因素所使然。她認為,研究工作是「人類文明史上崇高的精神」,也是奮力「超越自我,追求真理」的展現,甘心讓人付出青春,數十年如一日的從事學術研究。

在下來的分享時間,新任院士李怡庭表示,她的研究主要根植於對慣常經濟制度的反思。「傳統總體貨幣模型中沒有貨幣!」她直言傳統外生給定的假設方式,無法探究最初促使貨幣誕生的交易障礙。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描述資產流動性與資訊不對稱的模型上,因此她便以「內生」的觀點設計新的經濟模型,分析影響貨幣、貸款、偽鈔等交易現象的因素,以更準確的預測金融趨勢、評估相關的政策效果。李院士也不諱言,她發現引用的概念有誤時,一度質疑自己的學術生涯。不過,後來她也了解到,「這是正常的研究過程。」她以自身經驗說明研究本來就是「且戰且走」,研究者必須歷經不斷的辯證與修改,才能使理論更完整。目前她正投入貸款制度設計的研究,思考提升借款人還款誘因的方式。

林麗瓊新任院士過去曾任職於美國奇異公司(GE),也擔任過學術會議召集人、期刊編輯等行政職。她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形容自己的學術生涯,並認為過去的「斜槓人生」拓寬她的視野。她表示,希望能擴大自己的學術影響力,讓更多女性科學家參與重要計畫,也鼓勵女學生選擇往理工專業發展。近來,林院士關注能源永續的議題,並結合過去對奈米材料特性的研究,思考環保能源新的可能。「文明的演進始於材料的突破。」她以二氧化碳與水結合、透過觸媒反應生成碳氫化合物為例,說明認識材料的特性後,便能「化無用為大用」,原本被視為溫室氣體的二氧化碳,或許能取代石化燃料,成為更環保的能源選擇。

校內許多師長和研究生都熱情參與此次「臺大教師榮任中研院院士交流活動」,會後大家也把握難得的機會向二位新科院士請益、合照,期待臺大未來有更多老師在專業領域的研究中獲得肯定。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