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大與多國研究團隊搶救非洲蔬菜種原刊登國際期刊

更新日期:112年4月13日

圖1: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納入被遺忘的候選作物進行多樣化種植。圖為貝寧廣泛種植之果實類作物,圖為塞內加爾番荔枝(<em>Annona senegalensis</em>)圖2:圖為一位貝寧農民在主要種植木薯的田裡同時種植芋頭、玉米和莧類作物。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納入被遺忘的候選作物進行多樣化種植。圖為貝寧廣泛種植之果實類作物,圖為塞內加爾番荔枝(Annona senegalensis)

圖為一位貝寧農民在主要種植木薯的田裡同時種植芋頭、玉米和莧類作物。

世人關心非洲糧食與生物多樣性問題,位於臺南的國際組織「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與非洲肯亞世界農林業中心 (CIFOR-ICRAF) 、貝南國立大學 (University of Abomey-Calavi) 和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等單位合作,致力於搶救非洲的蔬菜種原,在臺灣外交部和農委會的經費贊助下,執行「臺灣非洲蔬菜倡議」藉以提升蔬菜生產多樣性、提供多樣化的營養,解決糧食與營養問題。此一倡議的學術研究,以「氣候變遷下找尋撒哈拉以南非洲被遺忘的糧食作物以利健康飲食」為主題,於2023年3月27日刊登於國際盛名具有高影響指數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期刊,喚起大家對「被遺忘作物」的重要性。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種原組組長方佐威博士 (Dr. Maarten van Zonneveld) 表示,非洲的蔬菜種原逐漸流失,且其作物野生近緣種的保存不甚理想,為因應聯合國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前3項,消除貧窮、零飢餓和確保健康,「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提出「臺灣非洲蔬菜倡議」計畫,以評估、保護與利用非洲蔬菜的生物多樣性,助於提升當地的糧食與營養安全。此計畫可以在臺灣邦交國史瓦帝尼、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國家,保育當地的蔬菜種原,透過學校菜園、社區菜園提升當地區民的糧食自給率和營養。

野生近緣物種在自然環境下具有較高的耐病蟲害的能力,擁有尚未發現卻極具潛力的耐逆境相關基因。然而,由於土地利用、人為破壞自然棲息地以及飲食文化的轉變,許多野生近緣種或非主流作物逐漸被忽視或淘汰,導致其生物多樣性正逐漸消失。方博士與非洲肯亞世界農林業中心和貝南國立大學等研究人員,協同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林彥蓉 (現借調至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擔任副主任一職) 與農藝學系博士候選人謝葦勳,針對這些撒哈拉以南非洲「被遺忘」的作物和野生近緣物種進行評估與分析,找尋更適應未來氣候環境且具營養價值的種質資源。

此研究挑選138個被遺忘的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物種,結合氣候和種原資訊,以氣候生態位模型 (climate-niche model) 預測在2070年時具有更佳的適應能力,且亦適合於非洲不同地區多樣栽培的替代作物。結果顯示,西非和中非兩地區的作物受未來氣候變遷的影響最為嚴重,其中對玉米和山藥的影響尤為明顯。另一方面,此研究評估這些「被遺忘」的作物的微量營養素,例如,鐵濃度最高的是葉菜類的莧菜和白花菜,以及腰果;葉酸則在青葙、白莧和綠豆最多。根據分析結果,將58 種被遺忘的糧食作物列為優先候選名單,這些珍貴的種原在微量營養素的供應上亦具互補性,極具潛力。

此研究展望至2070年,希望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作物栽培納入推薦「被遺忘作物」為優先候選名單,實現該地區在糧食生產上兼具氣候適應性和高營養價值的雙贏,藉此展現種原對於未來實現零飢餓和健康飲食的關鍵地位。亞蔬-世界蔬菜中心非洲研究團隊與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的合作,成功宣傳保存非洲蔬菜種原和糧食多樣化的重要性。

詳見生農學院官網 ( https://www.bioagri.ntu.edu.tw/newsdetail.php?show=1&pgshow=1&ID=564)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