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頒授諾貝爾獎得主 京都大學本庶佑教授名譽博士學位
袁孝維教授獲得太平洋海鳥學會特別貢獻獎之後,和另一位得獎人陳承彥主任 (左前) ,洪崇航博士 (中後) 及兩位奧勒岡大學的推薦人合影。
黑嘴端鳳頭燕鷗親鳥及幼鳥。
臺大國際長同時也是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袁孝維,於2003年開始帶領團隊致力跨國合作,追蹤並保護僅存不到100隻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Chinese Crested Tern) 的研究工作,此族群至今已加倍成長。同時因她大力宣導,國際間開始關注此物種而進行保育,讓世界看到臺灣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與關鍵研究成果。據此,今年2月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舉行的第50屆太平洋海鳥年會 (Pacific Seabird Group Annual Meeting),袁教授與中國大陸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日本野鳥協會主任陳承彥共同獲頒特別貢獻獎。頒獎典禮上,全場起立鼓掌,為這3位學者20年來鍥而不捨的合作成就表示欽佩。
黑嘴端鳳頭燕鷗在1861年首度命名後僅有零星的標本紀錄,一度被認為已經絕種,直到梁皆得導演2000年在馬祖拍攝「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生態影片時才再度被發現,因此被稱為「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是在無人島礁上群聚生殖的遷徙性鳥類,受到驚擾會導致全體棄巢,而鳥類遷徙無國界,因此特別需要跨國的保育合作。袁教授首先進行臺灣的基礎資料收集,並於2006年與陳水華及陳承彥為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 撰寫「黑嘴端鳳頭燕鷗保育國際行動綱領」,擬定保育目標與短中長程策略。
袁教授帶領森林系野生動物研究室的學生們,積極爭取科技部、農委會林務局及海委會海保署的保育研究計畫,指導同學和臺北鳥會合作,先整治馬祖生殖島嶼的棲地,移除植被及鼠類,然後以假鳥及播放燕鷗群聚聲音,吸引它們在特定島嶼繁殖以進行保護與監測。之後更以衛星追蹤器裝置在共域生殖及遷徙的大鳳頭燕鷗 (Great Crested Tern) 上,揭密其生殖、度冬及遷徙路徑中的停棲地等資訊,以便進行跨國的保護區建置與行動策略規劃。袁教授的學生,洪崇航博士的論文就是以黑嘴端鳳頭燕鷗為研究題材,利用NASA公開資料,搭配燕鷗的衛星追蹤點位,分析其覓食與聚集行為的重要環境因子與面臨危機,對於後續長遠的海鳥保育政策有重要貢獻。此外,袁教授也和電資學院的老師跨域合作,參與國科會的「射月計畫」,以無人載具搭配AI辨識,發展遠端監測燕鷗族群的技術。
袁教授和團隊進行燕鷗的基礎科學研究,並將之應用在實際的保護策略,成功讓此神話之鳥得以存續。她也像傳道士一樣四處演講受訪,積極呼籲國際社會的重視與在地政府的關注。梁皆得導演於2021年剪輯一部歷經20年的燕鷗影音資料,完成精采的「尋找神話之鳥」紀錄片,袁教授笑稱她在片中是第一女配角,因為電影完整記錄她和學生們研究的過程與實際成果。
然而,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命運並非就此一帆風順,氣候變遷導致魚類食物資源短缺,生殖棲地被非法捕魚或登島的漁民干擾,近幾年一次次的整體棄巢在馬祖列島不斷發生。雖然在其他地區還有燕鷗的生殖族群,但是研究團隊希望再度發現此神話之鳥的馬祖,仍然是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故鄉。袁教授說,得獎只是對研究團隊的肯定,但是保護海洋生態,不僅是神話之鳥而已,艱困而巨大的使命才正要開始。
當期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