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新聞

臺灣的男性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刊登於Science期刊

更新日期:114年4月30日

圖1:臺灣所發現的男性丹尼索瓦人化石標本(科博館張鈞翔提供)。圖2:臺灣的丹尼索瓦男性與遠處的古菱齒象復原場景(孫正涵繪製)。

臺灣所發現的男性丹尼索瓦人化石標本(科博館張鈞翔提供)。

臺灣的丹尼索瓦男性與遠處的古菱齒象復原場景(孫正涵繪製)。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包含國內的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張鈞翔、日本總合研究大學院蔦谷匠 (Takumi Tsutaya)、日本東京大學海部陽介 (Yousuke Kaifu)、哥本哈根大學Enrico Cappellini和Frido Welker等共15位研究人員,利用古蛋白質的分析與研究,確認臺灣所發現的人類化石隸屬於男性個體的丹尼索瓦人,揭開全新人類演化的面貌,此篇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全球頂尖期刊 Science

人類化石與演化一直以來都是極為受到注目的研究領域,因為任何一個新發現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或改變人類對於自身演化歷程的認知。202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Svante Pääbo團隊其中一項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成功萃取出人類化石的古DNA,2010年發表在西伯利亞發現一種未知的人類化石,而後被暱稱為丹尼索瓦人 (Denisovans)。 除了西伯利亞,之後有分子資料以正式確認的丹尼索瓦人也只有在西藏被發現。有趣的是,對於當代人類的基因組等研究指出丹尼索瓦人應該是廣布於東亞、東南亞、甚至是大洋洲一帶,但長期以來在較溫暖、低緯度的地區仍沒有確切的丹尼索瓦人的紀錄 – 尤其是分子層級的決定性證據,這一件首次在臺灣所發現的丹尼索瓦人的化石紀錄為這一個大謎題掀開第一層的面紗。

在此研究中,雖然沒有成功萃取到臺灣所發現的丹尼索瓦的古DNA,但成功萃取出同樣帶有分子資訊、也能讓研究團隊進行分子層級的親緣關係分析的古蛋白質。進一步分析後確認這一件臺灣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古蛋白帶有丹尼索瓦的特徵,更有趣的是,這一件丹尼索瓦的牙齒珐瑯質帶有雄性個體特有的Y型牙釉蛋白(amelogenin Y isoform或是縮寫為AMELY),指出臺灣這一件丹尼索瓦的人類化石為男性個體。

蔡政修副教授的實驗室裡所典藏、和這一件典藏於科博館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同樣來自臺灣與澎湖間的海底所打撈上的化石標本(如復原圖也有出現的古菱齒象),就能讓研究團隊進行前導的實驗研究工作,因為要萃取古DNA或古蛋白等破壞性的研究工作之前,帶有很多不確定性,沒有保證一定能成功的獲得如此珍貴的遠古人類分子資料。蔡政修實驗室2023年利用臺灣所發現的古生物,整合進全球島嶼生物滅絕的研究同樣刊登於Science,再加上其他相關的古生物研究成果,持續指出臺灣所發現的古人類、古生物將會不斷的帶給人類重新思考生命演化的歷程。

此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4月11日發表於Science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3888

捲置上方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