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開學典禮展新意 讓新生乘著創意與夢想啓航
模型預測在是否實施疫苗接種與風險意識提高等不同情境下,美國M痘流行曲線。只有疫苗施打時 (藍色曲線),僅能小幅度降低流行高峰,且需經過一段時間始發揮作用;只有風險意識提高時 (橘色曲線),雖相對快速壓低流行曲線,但疫情持續時間將拉長。兩策略皆實施 (紅色曲線),使美國M痘疫情能快速且有效地被控制。
由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方啓泰領導的臺美跨國合作研究團隊,發現美國M痘防治成功背後的關鍵:疫苗與衛教間的強大協同效應,此結果可望普遍應用於其他可透過疫苗預防和行為介入防治的傳染病,對未來新興傳染病防治策略提供重要參考。研究成果於2024年1月5日刊登於 eClinical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
2022年5月,M痘 (mpox) 開始在英國等原本未流行地區出現病例群聚,隨後在歐洲與北美出現大規模疫情爆發。WHO於當年7月23日發佈全球疫情警示,將M痘列為COVID-19之後新一波「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此次2022-2023全球爆發的流行株為M痘新病毒株Clade IIb,雖致病力和致死率較低,但其強大的人傳人傳播能力使疫情快速蔓延,尤其以性行為接觸與男性為高風險群。面對M痘爆發危機,美國除了積極及時推動疫苗接種,社區組織和公衛機構亦積極衛教高風險族群降低危險性行為。然而,美國疫情在2022年8月達到高峰後下降獲得控制,是否為疫苗與衛教的效果之前仍然未有定論。
為釐清疫苗與衛教對美國M痘防治的成效,研究團隊建構數理模型模擬M痘在美國的傳播,根據2022年5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間美國M痘病例流行曲線進行擬合,成功估計出2劑疫苗施打與高風險族群危機意識對美國M痘疫情的防治效果。結果顯示M痘基礎再生數 (R0) 在高風險群與低風險群分別為3.88和0.39,估計71.8% M痘病例來自高風險族群。若無衛教,在緊迫時間內所能完成的疫苗接種劑數僅能預防21.2% (10.2%–24.1%) 病例;若無疫苗接種,僅靠衛教高風險群危機意識導致的性行為改變只能預防15.4% (14.3%–20.6%) 病例。但實際上美國因同時實施2種公衛措施產生強大協同效應 (synergism),預防64.0% (43.8%–69.0%) 病例,成功控制美國M痘疫情。
此研究第一作者林吟謙同學是方啓泰教授指導的流病預醫所碩士班學生。其他研究團隊成員包括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Sten H. Vermund、臺大地理系教授溫在弘、與衛生福利部暨臺大傳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施惟量。感謝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臺大群體健康與福祉研究中心經費補助。
研究成果全文: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3)00584-9/fulltext流病預醫所方啓泰教授:https://scholars.lib.ntu.edu.tw/cris/rp/rp06639
當期焦點